无人驾驶测试上路,云控技术实测,广汽推新能源方案

八月的珠江新城,还没来得及收敛夏末的热浪。凌晨,路面安静,偶有一圈泛着蓝光的轮胎悄悄掠过——无人驾驶测试车,低调穿梭在城市血管。沿途监控捕捉到一组画面:车辆遇红灯时自动减速,前方突现障碍,车内无声操作,刹停稳若老狗,下一秒随着云端发出的“绿波”指令恰到好处驶过交叉路口。此刻,工程师在后台屏幕上盯紧数据流,如同医生盯住病人的生命体征。

你是乘客,你会把命门交给它们吗?你是工程师,敢签下技术可靠的军令状?广汽这一次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故事大致是这样:

广汽集团卷起袖子扎进了国家级“车路云一体化” 协同测试。说白了,就是把车、路、电大数据乃至云端AI整合在一起,让智能汽车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独侠,而是配上了“地面炮兵+侦察卫星”的外挂。本轮测试里,广汽不仅带了自家的ADiGO GSD智能助手系统,还“首发”把云控功能真刀实枪装进车里,在众目睽睽之下现场验证。重点项目包括C-AEB(云控辅助自动紧急制动)以及C-GLOSA(云控绿波引导),说人话就是,让距离几公里外的云服务器来协同车上的大脑,在关键场景下提前“剧透”路面风险,或推送最优通行速度。理论上,该省心就省心,该安全时更安全。

配套的研发投入,据他们汇报,本年度光技术攻关就要砸进去100个小目标,还没算市场推广费和工程师绝对过劳的咖啡消耗。堪称“用钱堆安全、用智商换体验”。

这些年,从“有路就能开” 到“无路也能飞”,智能驾驶的边界持续被试探。广汽给出的数据很直白:

- ADiGO GSD系统能处理 99.9% 道路场景、一切常规及花样车位都能精确泊入。

- L3系统的故障率只有1FIT(百万小时一次故障),定位、感知、计算模块等全面上双冗余,航空级方案安排得明明白白。

- 增程器技术、电驱转换率、V2G示范项目、电网互动、能量回收……每个拉清单一条条列出来,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家账本厚。

这些数据如果用来写广告文案,大概率无人问津——真实世界的路况,比实验室的白板复杂得多。广汽董事长冯兴亚说得直接:体验你们可以花式定义,安全必须由我们负责。

这话不怎么讨巧。车企心知肚明,一旦安全出事,体验就是事故的噪音。 辛苦做加法百次,犯个错全盘归零。

再说回测试现场。云控技术、车路协同,听上去挺高大上,实际应用离不开落地的泥点子。C-AEB(云控辅助紧急制动)在城市路口最容易用得上——云端提前感知眼前几百米有可能冲出来的电瓶车或者绿皮快递三轮,给地面车辆下达减速、制动判令。这对摄像头信号、数据回传、云端算法反应速度要求极高,稍有闪失谁都不想收拾烂摊子。

云控绿波引导(C-GLOSA)则是“聪明的绿灯”——大数据根据红绿灯周期和车流密度,向车内推送最优通行建议:快一点还是慢一点,不是司机意气用事,而是数据说了算。省电省心,也免得前车突刹导致一串“连环追”。

不过嘛,如果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云端爸爸”的远程管理上,遇上下雨、信号丢包、光纤被挖断的极端场景,这套方案也未必万能。技术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

无人驾驶测试上路,云控技术实测,广汽推新能源方案-有驾
无人驾驶测试上路,云控技术实测,广汽推新能源方案-有驾
无人驾驶测试上路,云控技术实测,广汽推新能源方案-有驾

有意思的是,在智能网联技术贴地飞行时,增程电驱领域也不甘示弱。广汽今年缔造的“星源增程”技术,用来对付用户反复无常的续航焦虑。以行业内罕见的油电转化率、发电功率和电驱工况效率来打破“出趟远门就得找插座”的怪圈。这个成绩单写得漂亮,最终还得等秋冬严寒下、高速路堵成一锅粥时的真实测验。用户不是数据表,会用脚投票。

至9月,广汽拿出全国最大规模V2G示范项目,每月几十万度电的车网互动,11160单订单——表面上看,新能源车不仅充得快,还能放电挣钱,仿佛谁家车库躺着都是未来的“流动小电站”。但电网调度可不是儿戏,分布式能源博弈的背后涉及调峰、价格信号、用户行为引导等一套经济学难题。说得再动听,离全国铺开还差几剂催化剂。

最后讲点前沿猎奇。飞行汽车和类人机器人项目也不例外,照例排进了季报。样机已交付,意向订单数超千,三款具身机器人按计划在康养安防领域落地。这一块,除了在大会展台和小范围试点刷存在感,距离真正走上街头和居民家门,还有多远,也许得问问下一个十年。

作为一个长期混迹现场的旁观者,有个老毛病——看什么热闹都忍不住想钻进冷板凳底下捡证据:技术飞速发展,落地和常态化使用间却隔着厚厚一层“人性灰尘”和不可控变量。投入千亿,但社会耐心、民众信任和政策配合都是稀缺资产。

有时看着那些喜提“全球第一阵营”头衔的口号,总会想起实验室外,天桥底下踉跄而行的老旧微型车——它们一样组成了这个国家的交通众生相。新技术固然是福,是推动者。所谓全覆盖、全安全,世界真有这等“全能”的方案么?哪怕一切如开发者预期,事故出现在百分之零点零零一,也是有人买单的悲剧。

又或者说,科技追梦和落地现实二者之间,谁该成为大导演,谁又只是偶尔背台词的配角?这是广汽、是同行、甚至是所有“用户”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那么问题留给你:把命门交给机器和云端之手时,你选择信任,还是选择犹疑?现实终究会用车流人海的喧嚣,检验技术的诺言。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