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遇劲敌,全球仅一个对手

最近,关于欧美国家要对咱们中国的电动汽车加收高额关税的消息,可以说是传得沸沸扬扬。

一会儿说我们“产能过剩”,冲击了他们的市场;一会儿又搞起了所谓的“反补贴调查”,好像我们的车之所以卖得好,全是靠国家补贴。

最后干脆不走程序了,直接把关税的大棒举了起来,特别是美国,一下子把税率提到了百分之百,这架势几乎就是要关上大门。

很多朋友可能心里都在犯嘀咕,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遇劲敌,全球仅一个对手-有驾

是我们真的做错了什么,还是这背后另有隐情?

说白了,当我们把这些复杂的贸易术语和政治辞令都拨开,去看看事情最核心的本质时,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经济纠纷,更像是一场技术赛道上,后来者表现太好,让原来的领跑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从一个非常有趣的“拆车”事件讲起。

全球顶尖的金融机构之一,瑞士银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瑞银(UBS),他们干了一件特别实在的事。

他们自己掏钱,从中国市场上买了一台比亚迪的海豹电动汽车,然后完好无损地运到欧洲,请来了一群经验丰富的汽车工程师,把这台车大卸八块,从最外层的车漆到最核心的电池包,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解、分析和研究。

这可不是随便看看,而是用最专业的眼光去审视这台中国车的每一个细节。

最终,一份详尽的拆解报告出炉了,而报告的结论,可以说让整个欧洲的汽车行业都为之一振。

报告明确指出,这台比亚迪海豹的整车制造成本,要比欧洲市场上同级别的标杆车型,比如大众的ID.3,还要低上15%,如果跟其他品牌的同级车相比,成本优势甚至能达到25%。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那肯定是靠补贴嘛,不然怎么可能这么便宜?”这恰恰是这份报告最有价值的地方。

瑞银的分析师们经过严谨测算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电动汽车的这种成本优势,并非主要来源于补贴,而是一种“结构性”的领先。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遇劲敌,全球仅一个对手-有驾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解释起来很简单。

所谓的“结构性优势”,指的就是在整个生产制造的链条上,我们都做到了极致的优化和整合。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什么叫垂直整合?

打个比方,就好比你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餐馆,你不仅会颠勺炒菜,你连后院种菜的园子、山坡上养猪的场子,甚至磨豆腐的作坊都是你自己的。

从原材料到最终端上餐桌的菜品,所有环节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中间没有任何二手商贩赚差价,成本自然就降到了最低;其次,你想做什么新菜,需要什么特殊的食材,直接去自家后院摘就行,反应速度极快,技术迭代和创新的效率高得惊人。

而传统的欧洲车企,更像是一个“集成商”,发动机、变速箱、座椅、芯片等等,都是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采购回来再组装。

这种模式在过去很成熟,但在快速变化的电动车时代,就显得有些迟缓和笨重了。

连严谨的德国工程师在看过拆解后都不得不承认,中国车企这种从头到尾自己干的能力,是他们目前难以企及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份报告还顺便回应了一些长期以来对中国汽车的偏见。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遇劲敌,全球仅一个对手-有驾

就在不久前,还有国外知名企业的高管公开表示,中国的电动车没什么了不起,无非就是堆砌了一堆大屏幕,搞些花里胡哨的娱乐功能,在核心技术上没什么建树。

这种论调在过去几年里非常流行,似乎中国车就是“样子货”的代名词。

然而,瑞银的拆车报告用冰冷的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击。

报告分析了整车成本的构成,结果显示,决定一辆电动车性能好坏最关键的“三电系统”,也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占据了比亚迪海豹总成本的大头,超过了三分之二。

而被一些人拿来说事的那个看起来很炫酷的大屏幕和智能座舱系统,成本占比其实连百分之五都不到。

这就好比评价一位武林高手,你只盯着人家衣服上的花纹好不好看,却完全忽略了他深厚无比的内功修为。

这清晰地说明,我们的车企不仅在看得见的用户体验上做到了优秀,更是在看不见的核心技术领域,下了苦功夫,并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领先。

所以,当技术上的护城河被我们填平甚至反超之后,对方能用的手段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除了加关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牌来打。

但是,市场的选择是骗不了人的,消费者的钱包是最诚实的投票器。

尽管面临着各种壁垒,中国电动汽车的出海之路依旧走得相当稳健。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遇劲敌,全球仅一个对手-有驾

比亚迪的ATTO 3,也就是国内的元PLUS,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成了热销车型,常常登上销量排行榜的前列。

还有上汽集团旗下的名爵(MG),这个拥有英国血统的老品牌,在中国企业的手里焕发了第二春,如今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市场,其销量表现甚至让很多老牌劲旅都感到汗颜。

过去,我们总说国产车“三大件”不行,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不如人。

可时代变了,赛道也换了。

在电动车时代,新的“三大件”变成了电池、电机和智能驾驶。

在这些新领域,我们的优势可以说是肉眼可见。

就拿电池来说,宁德时代推出的麒麟电池和神行超充电池,已经可以做到充电十分钟,续航四百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下车去服务区喝杯咖啡、上个厕所的功夫,你的车就已经恢复了大部分续航,极大地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当我们已经把这种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时候,一些传统的汽车巨头,比如丰田,还在通过发布会展示他们的固态电池计划,那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未来愿景,而我们已经把接近未来的“半固态电池”都量产装车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电动汽车能在短短十几年里,实现如此惊人的发展呢?

中国电车内卷严重,出海遇劲敌,全球仅一个对手-有驾

最根本的原因,要归功于我们国内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

中国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十几万到二十几万这个价格区间的电动车市场,用“地狱模式”来形容都毫不为过。

消费者们的要求极高,既要空间大、内饰豪华,又要配置丰富、智能化程度高,同时价格还不能贵。

在这种环境下,一款新车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在产品力、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等所有方面都做到极致。

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蛊盆”,无数企业在里面相互厮杀、优胜劣汰,最后能从这个“炼蛊皿”里成功杀出来的企业,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练就了一身铜皮铁骨的强者。

当这些在国内市场被千锤百炼过的企业,带着他们打磨到极致的产品和成本控制能力,走向国际市场时,面对那些产品更新迭代慢、价格又偏高的竞争对手,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降维打击”的态势。

就像一个习惯了在高强度职业联赛里打球的选手,突然去参加业余比赛,那种优势是全方位的。

因此,我们再回头看欧美那些加关税、搞调查的举动,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其背后的动机了。

那份看似强硬的姿态,其实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和底气不足。

他们真正害怕的,并非是某一款具体的中国车,而是我们背后所展现出的那股强大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力量。

真正的壁垒,从来不是一纸行政命令或者高额的关税,而是像宁德时代工厂里源源不断生产出的高性能电池,是像华为智能驾驶系统里那一行行领先的代码,更是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从上游的矿产资源,到中游的零部件制造,再到下游的整车组装和充电网络,这一整套环环相扣、高效运转且成本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链生态。

这道由技术、效率和完整产业链共同构筑起来的“新长城”,才是任何贸易保护主义都难以逾越的。

商业世界最朴素的道理就是,当你的技术真正领先了,产品真正优秀了,市场和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你,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