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至茂科技,助力中国充电网络新基建:为高质量充电桩提供核心检测装备

随着 “新基建” 战略的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已成为支撑交通能源转型、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基础设施。截至 2025 年,我国充电桩保有量突破 600 万台,其中超快充桩占比达 35%,但 “重数量、轻质量” 的发展阶段仍未完全跨越 —— 部分充电桩存在功率虚标、安全防护不足、长期运行稳定性差等问题,导致用户充电体验不佳、运营方维护成本高企。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因设备质量问题引发的充电故障占比超 40%,其中检测环节的缺失或不规范是核心诱因之一。宁波至茂科技深耕新能源检测领域十余年,以 “全场景检测装备 + 定制化解决方案” 为核心,为充电桩从研发、生产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核心检测支撑,成为推动中国充电网络新基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宁波至茂科技,助力中国充电网络新基建:为高质量充电桩提供核心检测装备-有驾

一、充电网络新基建的 “质量痛点”:为何检测装备是关键突破口?

在充电网络新基建加速扩张的背景下,充电桩的 “高质量” 需求与现有检测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研发端:复杂工况下的性能验证难

超快充桩(200kW-480kW)、液冷超充桩等新型设备的研发,需应对 “高功率瞬变、宽电压范围、多车型适配” 等复杂工况,传统检测装备无法复现真实场景:

功率瞬变测试空白:300kW 超充桩需验证 “0kW→100kW→200kW→300kW” 的功率骤升骤降性能,传统检测设备仅支持恒功率测试,无法捕捉瞬变过程中的电流波动、电压纹波等关键参数,导致某企业超充桩研发初期因功率控制算法缺陷,投用后充电中断率达 15%;

多车型协议适配难:不同品牌车型的充电协议(CCS、CHAdeMO、GB/T)存在差异,研发阶段需模拟 100 + 车型的充电需求,传统检测装备仅支持固定协议,无法灵活切换,某充电桩企业为完成车型适配测试,不得不采购多台专用设备,研发成本增加 30%;

极端环境模拟缺失:充电桩需在 - 30℃-60℃、湿度 95% 等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但传统检测装备多局限于实验室常温环境,无法验证设备的环境适应性,某北方地区充电站冬季因充电桩低温启动故障,停机率达 20%。

(二)生产端:批量质检的效率与精度失衡

充电桩量产阶段需实现 “高效抽检 + 精准筛查”,但传统检测方式存在效率低、漏检率高的问题:

人工检测效率低下:某充电桩工厂年产 10 万台设备,传统人工检测单台需 30 分钟,日均检测量仅 100 台,无法满足量产需求,导致产品积压;

关键参数漏检:接触器涌流耐受、绝缘电阻、防雷性能等关键参数,传统检测装备需多台设备分步测试,易出现漏检,某批次充电桩因未检测涌流耐受能力,投用后接触器烧毁故障率达 8%;

数据追溯困难:传统检测数据多靠人工记录,无法实现 “一机一档” 追溯,当出现质量问题时,难以定位生产环节的根源,某企业因数据缺失,一次质量召回损失超千万元。

(三)运维端:现场故障诊断的专业性不足

充电桩投用后,运营方需应对 “故障快速定位、性能退化评估” 等需求,但现场检测装备存在便携性与精度难以兼顾的问题:

便携与精度矛盾:传统高精度检测设备体积大、重量超 50kg,无法携带至现场;而便携设备精度仅 1 级,无法满足关键参数校准需求,某充电站因无法现场校准功率计量,导致计量偏差超 3%,引发用户投诉;

故障诊断能力弱:充电桩故障类型复杂(如通讯故障、功率模块故障、计量故障),传统现场装备仅能检测基础参数,无法深度诊断故障原因,某运营方因无法定位 “充电跳枪” 故障,平均维修时长超 4 小时;

预防性维护缺失:传统运维多为 “故障后维修”,无法通过检测数据预判设备性能退化趋势,某充电站因未及时更换老化电容,导致 10 台充电桩同时停机,影响用户体验。

二、宁波至茂科技的 “破局之道”:全生命周期核心检测装备矩阵

针对充电网络新基建的质量痛点,宁波至茂科技构建了覆盖充电桩 “研发 - 生产 - 运维” 全生命周期的检测装备矩阵,以技术创新解决效率、精度、场景适配的核心矛盾。

(一)研发端:复杂场景的 “全能模拟” 装备

高功率动态模拟测试系统

支持 0-500kW 功率瞬变(变化速率 10kW/ms),可模拟超充桩的功率骤升骤降场景,同步采集电压、电流、温度等 20 项参数,采样频率达 20kHz,精准捕捉瞬变过程中的细微波动;

内置 200 + 车型充电协议数据库,可一键切换 CCS、CHAdeMO 等协议,模拟不同车型的充电需求,某车企通过该系统,将车型适配测试时间从 1 个月缩短至 1 周;

联动高低温箱、湿度发生器,实现 - 40℃-85℃、湿度 20%-95% 的环境模拟,验证充电桩的极端环境适应性,某北方车企通过测试优化低温启动策略,冬季故障率降至 3% 以下。

电网异常模拟测试系统

可模拟三相 AC380V 电压不平衡(0%-10%)、频率偏移(45Hz-65Hz)、谐波注入(3-31 次)等电网异常场景,验证充电桩的电网适配能力;

支持涌流模拟(10A-500A)、雷击浪涌(1.2/50μs)测试,精准评估接触器、防雷模块等关键部件的耐受能力,某企业通过该系统优化接触器选型,故障率从 8% 降至 0.5%。

(二)生产端:高效精准的 “智能质检” 装备

充电桩全自动检测线

集成功率测试、绝缘测试、耐压测试、协议测试等功能,单台检测时间缩短至 5 分钟,日均检测量达 1000 台,满足量产需求;

采用自动化机械臂与视觉识别技术,实现 “无人化检测”,减少人工干预,漏检率降至 0.1% 以下;

搭载 MES 系统,实现检测数据实时上传、“一机一档” 追溯,某工厂通过该系统,将质量问题追溯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

关键部件专项检测设备

接触器涌流测试设备:可模拟 1000 次涌流冲击(10A-500A),自动记录触点电阻、温升等参数,筛查不合格部件;

计量模块校准设备:精度达 0.05 级,可现场校准充电桩计量模块,确保计量偏差符合国家标准(±1%);

功率模块老化测试设备:支持 100 台模块同时老化,模拟 1000 小时运行工况,提前暴露寿命隐患。

(三)运维端:便携精准的 “现场诊断” 装备

宁波至茂科技,助力中国充电网络新基建:为高质量充电桩提供核心检测装备-有驾

便携式充电桩校验仪

重量仅 5kg,体积如登机箱大小,可轻松携带至现场;

精度达 0.1 级,支持功率、电压、电流、频率等参数校准,满足现场高精度检测需求;

内置故障诊断算法,可自动识别通讯故障、功率模块故障等常见问题,维修时长缩短至 1 小时以内,某运营方通过该设备,将维修效率提升 3 倍。

充电桩性能评估系统

通过采集充电桩历史运行数据(如充电次数、功率输出、故障记录),结合现场检测数据,评估设备性能退化趋势;

生成预防性维护报告,提示需更换的部件(如电容、接触器),某充电站通过该系统,将预防性维护比例从 10% 提升至 80%,停机率下降 60%。

三、实战案例:宁波至茂科技赋能充电网络新基建的 “真实答卷”

(一)案例 1:某头部车企超快充桩研发项目

需求:研发 480kW 液冷超充桩,需验证高功率瞬变、多车型适配、极端环境适应性;

解决方案:采用宁波至茂高功率动态模拟测试系统 + 电网异常模拟测试系统,构建 “功率瞬变 - 协议适配 - 环境模拟” 三位一体测试方案;

成效

捕捉到 480kW 功率骤升时的电流超调问题,优化控制算法后,超调量从 15% 降至 5%;

完成 50 + 车型适配测试,充电中断率从 15% 降至 0.8%;

验证 - 30℃低温启动性能,优化加热策略后,低温启动成功率达 100%;

研发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12 个月,研发成本降低 25%。

(二)案例 2:某充电桩工厂量产质检项目

需求:年产 20 万台 200kW 充电桩,需实现高效抽检、精准筛查、数据追溯;

解决方案:部署宁波至茂充电桩全自动检测线 + 关键部件专项检测设备,构建 “全流程自动化质检体系”;

成效

单台检测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日均检测量从 100 台提升至 1000 台;

关键参数漏检率从 5% 降至 0.1%,某批次接触器不合格率从 8% 降至 0.3%;

实现 “一机一档” 数据追溯,质量问题定位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

年质检成本降低 40%,产品合格率从 92% 提升至 99.8%。

(三)案例 3:某大型充电运营商运维项目

需求:管理 500 座充电站、5 万台充电桩,需解决现场故障快速诊断、预防性维护问题;

解决方案:配备宁波至茂便携式充电桩校验仪 + 充电桩性能评估系统,构建 “现场诊断 + 预防性维护” 运维体系;

成效

现场故障平均维修时长从 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维修效率提升 3 倍;

功率计量校准精度达 0.1 级,用户投诉率下降 60%;

预防性维护比例从 10% 提升至 80%,充电桩年均停机次数从 12 次降至 3 次;

年运维成本降低 35%,用户满意度从 80% 提升至 95%。

三、行业价值:推动充电网络新基建 “高质量发展”

宁波至茂科技的核心检测装备,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实际痛点,更从行业层面推动充电网络新基建的质量升级:

(一)提升产品可靠性,筑牢安全防线

通过全生命周期检测,充电桩核心部件故障率从 8% 降至 0.5%,充电故障发生率从 40% 降至 8%,为用户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充电体验,推动行业从 “数量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

(二)降低全产业链成本,提升效率

研发周期平均缩短 30%,生产质检效率提升 10 倍,运维成本降低 35%,全产业链成本下降 20%,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加速充电网络建设进程。

(三)完善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宁波至茂科技参与制定《充电桩检测技术规范》《超快充桩性能测试方法》等多项行业标准,推动检测参数、测试流程的标准化,打击 “功率虚标”“质量不合格” 等乱象,规范市场秩序。

宁波至茂科技,助力中国充电网络新基建:为高质量充电桩提供核心检测装备-有驾

(四)支撑新型充电技术落地,引领行业创新

为液冷超充、光储充一体化、V2G( vehicle-to-grid )等新型技术提供检测支撑,助力技术快速落地,某 V2G 项目通过宁波至茂检测装备验证,电网互动响应时间从 100ms 缩短至 20ms,推动充电网络向 “智能互动” 升级。

四、未来展望:宁波至茂科技的 “新基建赋能蓝图”

面对充电网络新基建的未来需求,宁波至茂科技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

技术迭代:研发更高功率(1000kW)、更高精度(0.01 级)的检测装备,适配下一代超快充技术;融入 AI 算法,实现 “故障自动诊断 + 性能预测”,提升检测智能化水平;

场景拓展:拓展 V2G、储能充电桩、氢能充电等新型场景的检测能力,构建 “全能源类型 + 全应用场景” 的检测装备矩阵;

生态构建:打造 “检测装备 + 云平台 + 运维服务”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充电运营商提供 “设备检测 - 数据管理 - 预防性维护” 全流程服务,推动充电网络向 “智慧运维” 转型。

结语

充电网络新基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核心检测装备的支撑。宁波至茂科技以 “技术创新” 为核心,从研发、生产到运维,为充电桩全生命周期提供精准、高效的检测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行业的质量痛点,更推动了充电网络向 “安全、可靠、智能、高效” 转型。在 “双碳” 目标与新基建战略的指引下,宁波至茂科技将继续深耕新能源检测领域,为中国充电网络新基建贡献更多力量,助力实现交通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