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五年时间,燃油新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从95%暴跌至53%,几乎腰斩。 这场悄无声息的革命背后,并非纯电动汽车的独角戏,而是曾被许多人视为“过渡方案”的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车在默默抢占地盘。
英国国家电网在2022年就发出警告,电动车集中夜间充电可能导致局部电网瘫痪。 法国在2023年夏季因高温限电,甚至需要进口电力来维持供应。 在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许多地区至今仍在实行轮流供电,非洲一些城市则可能因一场雷雨就陷入长时间的停电。 这些现实情况让纯电动车的普及面临巨大挑战。
购买成本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续航超过600公里的纯电动车价格通常在十五六万元起步,高端车型更是超过二十万元。 对于主力消费群体来说,10万元左右的购车预算仍然是主流。
即使是被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技术,初期的生产成本也可能是现有电池的3-4倍,这意味着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车价格可能攀升至30-50万元区间。
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车采用十几度的电池就能提供几十公里的纯电续航,不需要依赖充电桩,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北京车主林女士感受:“增程车用电省钱,没电了加油也能跑,焦虑? 不存在的! ”这种“可油可电”的设计完美解决了长途出行的短板,使理想L9的单月订单量飙升了3倍,用户调研中,“无焦虑出行”成为高频关键词。
技术成熟度也在不断颠覆人们的认知。 长安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混动技术白皮书》显示,新一代增程器热效率已经突破42%,油耗低至4L/百公里。 增程式技术让发动机能够长时间维持在高热效率状态,专注于发电工作,驱动任务则交给效率更高的电机完成。
数据显示,即使在电机效率最低的情况下,对电能的转化率也高达75%以上,在高速行驶时,电机效率甚至能够达到98%以上。
市场销量印证了这一趋势。 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销量达到116.7万辆。 2025年一季度,增程和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120%,市场占比突破35%。 理想L6的最新月销量高达27769辆,考虑到这些增程车的售价起步都在二三十万元以上,消费者的青睐显而易见。
电池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增程式车型的发展。 2025年,宁德时代推出纯电续航400公里以上的“骁遥电池”,智己汽车发布了搭载66kWh钠锂混动电池的超级增程系统,将CLTC纯电续航推至450公里。
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许多入门级纯电车型,意味着每天30多公里往返路程下,充电一次可满足近两周的出行需求。
插电混动技术同样展现出显著优势。 插混技术涵盖纯电、直驱、串联、并联等多种运行模式,技术门槛较高。
在油耗表现上,增程车需要经历两次能量转化,能量损耗高达20%,插混车在混动模式下,发动机驱动车轮,损耗仅5%。 这意味着插混车的能量效率比增程车高出15%,油耗更低。
动力性能方面,在亏电状态下,同样搭载100kW发动机的车型,急加速时增程车因能量损耗只能提供80kW功率用于驱动车轮,插混车在混动模式下可提供95kW功率用于驱动。 车内静谧性方面,亏电正常巡航时,插混车因能量损耗少,发动机以更低功率运行,NVH表现优于增程车。
安全性能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在高速场景下,增程车只有串联模式,电机故障会导致车辆直接失去动力。
插混车的混动模式下,发动机和电机可同时直驱,提供了额外的安全冗余。 插混技术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发展和更多次迭代,如比亚迪的DM-i系统已经实现了亏电油耗2.9L/100km和续航2100公里的突破。
高端市场对增程式技术的接受度也在提升。 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采用增程技术。 理想L系列、问界M9、阿维塔12等车型纷纷押注增程式技术。
增程式技术始终以电机驱动的特性,消除了插混车型在油电切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顿挫感和动力衰减现象,使驾驶平顺性几乎与纯电动汽车媲美。
用户体验的精细化打磨成为竞争焦点。 增程式车型以其全场景覆盖的能力满足多样需求:在城市通勤中,200公里以上的纯电续航能力可以满足用户一周内零油耗的出行需求;在长途驾驶时,只需加油即可迅速补能;在商务接待场景下,大容量电池可以支撑车载冰箱、娱乐系统等设备的持续运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