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柔软度决定舒适极限

最近汽车圈有个事儿讨论得挺热闹,尤其是看了某些数据之后,很多人直呼“这也太不正常了吧!”什么事呢?新能源车企的亏损问题。咱随便拎一家出来,比如某个靠智能化出圈的新势力品牌,2022年全年亏损超过140亿人民币。而且更夸张的是,这家公司虽然亏成这样,结果还在“拼命烧钱”盖工厂、砸研发、扩产能,甚至还敢大手笔降价抢市场。有人问了,亏成这样,还要搞这些操作,图啥?更有甚者,从这些亏损数字看,新势力车企几乎全都处于“亏损排行榜”的前列,个个亏得惊天动地,好像在比赛谁贴得更狠。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把账翻开,细细看一看。

座椅柔软度决定舒适极限-有驾

先看营收和销量。其实从表面上看,新势力车企的营收增长很快,而且销量年年翻倍增长,几乎每家都能拿出一张亮眼的市场表现单。比如那个亏了140亿的车企,去年营收增长接近100%,卖出去的车比上一年多了4万多台,一口气突破了15万辆。听起来不错吧?但往下一看,毛利率开始露出端倪。有些头部新势力品牌的整车毛利率虽然转正了,但也就个位数徘徊,甚至还有品牌毛利是负的——也就是说,卖一台车挣的不够覆盖成本的。这就很尴尬了,你卖得再多,架不住每辆车在赔钱。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卖得越多亏得越狠?这事还真不只和单车盈利有关。往下拆就能发现,这些亏损背后,大头其实是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费用。新能源车企目前的研发投入一个比一个狠。还是拿之前那家亏140亿的公司说,他们一年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占总营收的20%以上,比传统车企高出整整一倍。再拉同行对比一下,某老牌合资车企,营收是新势力的10倍,研发投入才刚超过200亿。新势力为什么这么拼?因为它们得赶时间。传统车企几十年技术积累在那里,新势力如果不在智能化和电动化上下死功夫,根本没办法和别人掰手腕。

座椅柔软度决定舒适极限-有驾

再说市场推广这一块。这些品牌在早期为了抢用户心智,广告、渠道、售后服务网络的投入也是实打实的烧钱。你看那些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广告、线下体验店、24小时售后服务,哪样不是成本?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很多品牌根本不需要重新建渠道,消费者心中已经有品牌认知了。所以,新势力在这里的烧钱力度确实是出奇高,但这钱也不是乱花,而是为了先在市场上站住脚。

那有人要问了,这些亏损算不算危险?其实得分开看。短期来看,这些企业确实处于一个“战略性亏损”的阶段,用烧钱换时间、换技术、换用户。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肯定不能持续。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在烧完钱之前,找到盈利的路子。比如,通过技术突破降低成本、通过规模效应摊薄费用、通过品牌溢价提升毛利率。换句话说,亏损不可怕,怕的是亏完了路还没找到。

座椅柔软度决定舒适极限-有驾

再把目光拉远一点,其实不仅是新势力车企,行业里很多玩家都在经历类似的阵痛期。传统车企也好,外资品牌也罢,转型电动化时同样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挑战。只不过人家靠燃油车业务还能“以老养新”,而新势力们是直接从零开始拼命跑。所以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新势力的亏损更像是一种必然现象。你没技术没品牌没规模,不烧钱怎么活下去?但这不等于说所有的新势力都有未来。谁能熬过亏损期,谁就有资格活下来。那些乱花钱、不管研发、不控成本的企业,早晚要被淘汰。

最后说回开头的那个“吓人”数字。你仔细一拆,其实这些亏损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致命。研发投入高、市场推广费用大,是目前整个行业转型期的普遍现象,并不只是新势力的问题。当然,亏损也不能永远合理化,新势力车企必须在技术、成本、品牌三方面加速突破,才能从“战略性亏损”走向健康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眼下的这些亏损数字,是一场行业大浪淘沙中不可避免的过程。谁能从这场浪潮里杀出来,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事。

所以,看着亏损数据别太紧张,更别急着下结论。要盯的,不是它亏了多少,而是它接下来能不能把这条路走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