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市汽车商业协会)
很长一段时间,汽车行业的目光持续集中在销量排行榜与各品牌增速上,前者稍显宏观,勾勒出市场的整体轮廓;后者非常聚焦,刻画了单一品牌的增长势头。但是,两者并不能完全揭示车市竞争格局和阵营转移的全貌。因此,本期报告将聚焦近一年头部汽车品牌排名与市场份额的细微变化,旨在穿透销量的绝对数值,解析市场份额此消彼长的微妙转机。
上游品牌市场份额整体下行
据易车志销量查询数据显示,前30品牌的合计市场份额呈现整体性下滑趋势。其份额从2024年9月的84.38%,历经波动下滑至2025年8月的80.1%,整体萎缩超过4个百分点(年流失销量100万辆左右)。这意味着,尽管头部阵营依然强大,但它们对市场的绝对控制力正在减弱,市场权力开始松动,一个更加扁平化、竞争更为激烈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长尾力量”正在崛起:前30名品牌“让”出超过4%的市场份额,正迅速被紧随品牌群所瓜分,流失的100万辆足以再造多个车市“新星”品牌。这个庞大的“长尾阵营”中,既包括聚焦细分市场的新势力品牌(例如乐道、方程豹等),也包括一些在区域市场或特定领域表现出色的品牌(例如深蓝、岚图等)。上游品牌份额的整体下行,绝非市场偶然的波动,而是结构性变革的必然结果。其根本动力源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
技术平权:电动化平台和三电技术的成熟,降低了造车的技术门槛,使得市场中不断地快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月销前30名的门槛销量为2万辆,换而言之,一个品牌打造出1~2款爆品,即可上榜,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需求分化: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千人一面”的传统车型,对个性化、智能化、场景化的需求日益强烈。这为众多品牌提供了切入市场的精准入口,它们通过定义全新的细分品类,成功分流了主流市场的用户。
效率革命:直营模式、粉丝社群、快速迭代、新媒体饱和输出的互联网打法,让新势力品牌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触达并服务目标用户,对传统“主机厂-经销商”体系构成了降维打击。
主动且强烈的用户需求涌现,技术门槛降低后的优质车型,高效率低成本的用户触达,这些让“后浪”品牌拍翻“前浪”变得更有可能。
中国汽车市场的头部阵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近一年来,销量前10品牌的合计市场份额呈现出显著且持续的整体性下滑趋势。其份额从2024年9月的51.80%起步,在同年11月触及53.40%的峰值后便一路波动下行,最终在2025年7月跌落至45.04%的低点。尽管在8月小幅回调至46.18%,但较一年前相比,份额净流失超过5.6个百分点(年流失销量135万辆左右)。这一数据强烈印证了“守业更比创业难”的现状,巨头们的护城河正在被快速侵蚀,且流失速度比前30品牌还快1.5个百分点左右。
1. 新能源转型的“速度差”:头部阵营中,不同品牌在面对电动化浪潮时的反应速度和战略决心差异巨大,这直接导致了份额的重新分配。转型迟缓者推出的电动车型产品力不足、迭代缓慢,未能跟上市场节奏,导致销量和份额双双下滑,成为拖累前十品牌整体份额的主要因素。
2.“价格战”的双刃剑效应:为应对份额流失,头部品牌发动了多轮激烈的价格战。但内耗大于扩张,价格战在短期内虽能刺激销量,但主要是在存量市场中与其他头部品牌相互挤压,并未能有效开拓新的增量市场或从腰部品牌手中夺回份额,反而加剧了行业内耗,侵蚀了整体利润。并且,长期的价格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伤害,让消费者形成降价预期,反而抑制了正常时期的购买欲望,使得企业陷入“不降价无销量”的恶性循环。
3.细分市场的“精准抢夺”:新势力品牌通过极致的产品定义,精准切入并牢牢占据了多个细分市场。这些市场原本是头部品牌凭借其“大而全”的产品线所覆盖的,现在正被一个个“小而精”的对手撕裂、蚕食。
头部品牌市场份额的整体下滑,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完全进入“存量博弈”时代。过去的成功经验与规模优势,在新技术、新模式的冲击下,效力正在衰减。
对于头部品牌而言,守住江山的关键不再仅仅是规模与渠道,而在于转型的决心与速度。它们必须果断向新能源倾斜资源、重构面向用户的组织体系、打造难以复制的技术护城河。否则,市场份额的流失将不是短期波动,而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
与前10名的头部品牌不同的是,第11-20名与第21-30名两个品牌梯队的市场份额走势虽略有差异,但均呈现出整体扩张的势头。两者合计份额从2024年9月的32.58%,攀升至2025年8月的33.92%,净增1.34个百分点。但是,第11-30名品牌的排名波动对比较为固化的前10名头部品牌更为剧烈。
1.第11-20名,韧性增长的“主力突击队”:该梯队份额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和反弹能力。其走势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2025年2月份额一度探底。但其后便上演了强势的V型反弹,迅速收复失地并持续向上。这证明该阵营品牌已具备强大的基本盘和抗风险能力,它们不再是市场的“追随者”,而是拥有稳定造血能力、能向头部阵营发起持续冲击的“主力突击队”。其增长逻辑在于:凭借比头部品牌更灵活的姿态、比后部品牌更成熟的体系,成功承接了消费升级和主流市场换购的需求。
2. 第21-30名,稳步扩张的“创新游击军”:相较于前一个梯队的波动上行,第21-30名品牌份额呈现出更稳健的阶梯式增长曲线。其份额从12.33%的基点出发,虽偶有回落,但大趋势一路向上,不断突破前高。这个区间是众多新造车势力和聚焦细分市场的品牌的聚集地,擅长打造难以替代的“长板”,在巨头无暇顾及或反应迟缓的细分领域建立了绝对优势,像“游击军”般,从侧翼成功撕开了市场的口子。
3.新旧势力的市场现状缩影:从下图排名波动数据来看,零跑、小鹏、理想、长安启源、小米、吉利银河6个新势力品牌及自主新势力品牌排名大幅提升,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是:产品定义精准、技术路线清晰、市场反应敏捷,渠道布局趋于成熟。它们不仅抓住了新能源转型的时间窗口,更通过差异化定位找到了自己的细分市场,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实现了排名的快速跃升。
相比之下,捷途、长安、极氪、红旗、一汽奥迪、广汽本田、埃安等品牌出现了明显的排名下滑,这反映了现阶段,任何品牌都不能依靠过去的成功经验来应对未来的挑战,无论传统巨头还是新晋品牌,所有玩家都陷入一场没有终点的技术冲刺与产品迭代竞赛。当“颠覆者随时被颠覆”成为常态,所有车企被迫卷入一场“创新马拉松”——不仅要跑赢对手,更要超越昨天的自己。
后记
市场份额的不断迁移,销量排名的快速变动,是中国汽车市场新旧格局的彻底重塑。市场竞争已从“稳态洗牌”进入“动态博弈”阶段。未来,能否快速响应技术变革、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将成为决定品牌命运的关键。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既残酷,也充满机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