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DS这个汽车品牌,很多朋友可能脑子里会闪过几个关键词:法国、总统座驾、设计感强。
当年它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宣传阵势搞得很大,一副要挑战传统豪华车市场的架势。
可几年下来,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这个曾经听起来挺高端的品牌,在咱们国内的马路上几乎快要绝迹了,4S店也是关了一家又一家。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个顶着“总统座驾”光环的品牌,怎么就在中国混得这么不如意?
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两个原因,而是一连串的决策失误和市场错判叠加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咱们得从根上找原因,那就是DS这个品牌的“豪华”底子,其实并不像它宣传的那么硬。
2009年,法国的PSA集团,也就是标致和雪铁龙的老板,决定把DS作为一个独立的豪华品牌重新推向市场。
目标很宏伟,就是要跟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德国品牌掰手腕。
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
那时候的PSA集团,最擅长的是造什么车?
是欧洲人喜欢的那种小巧、省油的家用车。
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产平台、发动机技术,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中小型车来打造的。
你让他们突然去造一台车身宽大、发动机排量也得跟得上的大型豪华轿车,这就有点赶鸭子上架了,因为他们手里压根就没现成的工具。
一个豪华品牌,光靠一个响亮的名字和一段辉煌的历史是不够的,它必须要有实打实的产品技术来支撑。
你看奔驰有S级,宝马有7系,这些车才是品牌的门面和技术的集大-成者。
而DS呢?
它复活后的第一批车型,说白了就是把雪铁龙的现有车型拿过来,重新设计一个更时髦、更漂亮的外壳,再往车里堆一些好料子,比如用上好的皮质座椅。
比如最早的DS 3,它的底盘和骨架其实就是雪铁龙C3;后来进入中国的DS 5,虽然设计得天马行空,非常科幻,但它的平台基础也还是来自家用MPV。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DS的车看起来、摸起来可能感觉挺豪华,但一开起来,那种驾驶感受、底盘的厚重感,跟真正的德系豪华车比起来,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说白了,它更像是一个“精装修”版的雪铁龙,而不是一个从里到外都按照豪华标准全新打造的产品。
消费者是很精明的,这种“底子”上的差异,开久了自然能感受得到。
其次,DS进入中国的时机可以说非常不凑巧。
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大约是在2012年左右,那时候的中国豪华车市场早就不是一片蓝海了,而是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
一线阵营里,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家德国品牌已经在中国深耕多年,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产品线从二十多万的入门车到上百万的旗舰车一应俱全,经销商网络遍布全国。
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提到豪华车,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BBA。
而在二线阵营里,也是高手林立。
比如凯迪拉克,当时正打着“价格战”,用比同级别BBA便宜好几万的策略抢市场;沃尔沃呢,牢牢占据着“安全”这个标签,吸引了一大批注重家庭的用户;雷克萨斯则靠着出色的质量和免费保修保养政策,积累了极好的口碑。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手握“独门绝技”的市场里,DS作为一个后来者,它拿什么来吸引消费者呢?
它最大的卖点就是“法式设计”和“浪漫情怀”。
不可否认,DS的设计确实很有特点,无论是车身线条还是内饰细节,都充满了艺术感。
但是,在那个阶段的中国市场,大多数消费者买车还是非常务实的。
大家买一辆二三十万的车,首先考虑的是品牌够不够响亮,开出去有没有面子;其次是空间够不够大,能不能满足一家人的出行需求;再就是动力强不强,配置高不高。
相比之下,“设计感”这种比较主观、比较虚的东西,往往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当消费者拿着同样的钱,既可以买到一辆品牌更硬、空间更大的奥迪A4L,也可以买到一辆设计独特的DS 5时,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DS想靠“讲故事”来卖车,但在务实的中国消费者面前,这个故事显然不够动人。
再来说说最关键的一点:定价。
DS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高的价位,主力车型的价格普遍在二十多万到三十多万区间。
这个定价策略,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过于自信了”。
它把自己直接放在了和BBA入门级车型以及二线豪华品牌主力车型同台竞争的位置。
可问题是,你的品牌影响力、产品实力、经销商网络都远不如对手,凭什么要卖和别人差不多的价格呢?
这就导致了DS的性价比极低。
很多对DS感兴趣的人,去4S店一看价格,再对比一下旁边其他品牌的车型,心里的天平马上就倾斜了。
这就造成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奇怪现象:网上讨论DS的人很多,大家都夸它设计得漂亮,但真正愿意掏钱买单的人却寥寥无几。
根据当年的销售数据显示,DS在中国销量最好的年份,一年也只卖出了两万多台,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如BBA某一款热门车型一个月的销量。
最后,PSA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一些做法,也加速了DS的失败。
他们看到大众、丰田等品牌在中国推出“特供车”卖得很好,也想模仿。
于是,他们针对中国市场搞出了DS 5LS(三厢轿车)和DS 6(SUV)这样的国产车型。
这个想法本身没错,但问题出在执行上。
这些所谓的“特供车”,本质上还是用老旧的平台技术“拉皮”改造出来的,并没有在核心技术上有什么提升。
DS品牌唯一的优势就是它纯粹的法式设计,结果这些为了迎合市场而造出来的特供车,反而把这种原汁原味的设计感给破坏了,变得有些不伦不类。
这种做法非但没有吸引到新客户,反而让那些欣赏DS设计的潜在买家也感到失望。
这反映出厂家在战略上的懒惰和短视,他们只想用最省事、成本最低的方式来赚钱,却不愿意真正投入资源,去研发一款真正能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好产品。
所以综合来看,DS在中国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一个先天不足、底子不够硬的“豪华”品牌,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以一个错误的价格,进入了一个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再加上后续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操作,最终落得个无人问津的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那些最终选择了DS的车主,确实是一群有独特品味、不随波逐流的人,他们买车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真正为了取悦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DS虽然商业上失败了,但它至少在沉闷的汽车市场里,留下了一抹与众不同的色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