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如果把所有车企的营销文案装进一本书,那比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要魔幻现实,又比鲁迅笔下的狂人更懂装疯卖傻。毕竟,车圈的营销界是唯一能从“两室一厅”里吹出“空间比飞机还大”,还能让大型SUV在窄胡同里转圈圈不掉车漆的地方。有人问,车企造车到底是给人看的,还是在给自家营销文案看的?看来,国产车企最擅长打造的不是车,是吹牛的艺术殿堂。
我们现在是这样:小型车发布会先来一段“我如此宽敞,连大象都能盘腿坐”,大型SUV则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讲它是“灵巧如猫,穿梭都市不留痕”,你以为在听汽车评测,其实是在看相声小品。你见过高铁和汽车比速度吗?某些营销人偏给你安排一场追逐大战,让汽车在宣传片里超了高铁一头。安全性能咋测?扔下天桥,车没坏,屁股摔没了,没关系,品牌故事一夜暴红。不服是吧?你可以去看,那些3.0L发动机,营销文案里说能像省油灯一样省钱,实际吃油跟老爷爷喝小酒有一拼。不信邪的,买了之后回家一看,空间没想象的大,车没宣传的灵巧,只剩下钱包和三观一起缩水。
中国汽车行业这几年进化得极快,快得连营销也成了打怪升级的主力。你有我有大家都有,谁还拼产品?拼话术吧!车企深谙“人有多大胆,车有多大产”理论,空间啊、动力啊、智能啊,说得天花乱坠,最后的证据只剩下现场拉人进车比几拳空间。我曾亲眼见过轴距2.5米的小车,广告里硬着头皮和越野车那般秀后排,仿佛空间不是尺寸而是空想。SUV能灵巧到转弯时拐个九十度还能倒车入库,网红博主开完都说“真不愧是舞蹈班毕业”。再看智能化演示,一头雾水的功能让老人家以为买辆车能自动炖猪蹄,坐着能自动到菜市场,营销策划仿佛在造家庭小精灵。
有人说:“吹牛不上税,要吹就吹到天边。”但是车企的营销吹牛,税可重了——信任税,真相税,智商税,韭菜税,一样不少。更何况,这些牛越吹越险,仿佛闹市里卖蛇油的大师傅,遮遮掩掩的包装下,谁知道瓶子里装的是不是真蛇油。最后,买车的消费者,像童话里的小红帽,满心欢喜地跑进狼外婆的怀抱,结果一顿“反向惊喜”,回头气得满世界发帖“上当了”,品牌口碑一夜之间跌落神坛。
到底为什么车企要这么勇猛地吹牛?说白了是活命本能。市场本来是增量,现在变存量,家家户户都在穷得叮当响中抢口饭吃。技术啊,品牌啊,药丸全开了用,还是拼不过对手,只好让营销部门变身斗牛士,顶着一张面不改色的嘴皮子,上场就来一段“今年买车不收礼,收礼只收大空间和灵活操控”,把消费者洗脑成斯德哥尔摩患者。要问这些营销话术谁教的?当然是市场教的。毕竟真本事难拼,话术快抓眼球,越跑题越有流量。
当然,营销部门也是不容易的,都在“虚实之间自洽”里苦苦挣扎。像空间小能吹出别墅区,操控笨能说成霹雳舞,动力拉胯硬说风驰电掣,舒适度差还能玩出飞天椅,把“优点”从无到有捏出来,物理规律被吹成“相对论”,连爱因斯坦都得下场打假。那些标准嘛?谁规定的?后排腿部空间,一拳和三拳之间,座椅能软硬随调,测量基准点能变戏法,不同品牌一拳能玩出三种结果。自动驾驶也是一样,都是试验场景精心挑选,夜晚郊区都开成“无人区”还算“高精度”,日常交通不提,现实渺茫。
最终,你会明白,中国车市的营销已是剧场化,逻辑自相矛盾才有流量,解释权永远归车企。“没说假话,我只是意思表达深刻了点”,这就是他们的防身术。实际上,这种营销折腾不了市场多久,毕竟骗一次的人是聪明的,骗一百次的人就得躲起来了,消费者钱包跟信任,都是经不起反复收割的。
然而,车圈吹牛为生的营销乱象,也反映出行业的无奈。一方面,创新难、产品同质化严重,“你有我有全都有”大家都在比拼细枝末节。另一方面,营销部鸡血打满,老板喊着“快把流量搞回来”,于是,重新定义空间、操控、动力就成了节后重点工作。这甚至成了某些车企的惯用伎俩,同行也乐意跟风,形成了比营销胆量和速度的新常态。
大家都不傻,可都装作傻,明知营销吹破了天,结果还是一群品宣人把车圈吹成了帕罗奥图。你以为失了真就能流量长红?NONONO,消费者不傻,骗一回吃瓜两回吃灰,终有被反噬的一天。品牌形象一亏,怎么修补都像在抹口红,最后结果只剩收视率提升,销量下滑。行业创新更别提,大家比吹牛强,产品倒退寡淡,悄悄变成了“营销大于研发”的产业畸形。
要说破局,唯有回归真实。写空间就写空间,别打嘴仗,别整虚头巴脑的文案。小车该耍灵巧就耍灵巧,别和大卡车比空间,没人在意你后排能不能坐下巴特曼。大车别演小猫钓鱼,乘坐舒服就夸舒服,安全冗余那是正道,大空间拉全家去渡假也是亮点,何苦拗成“我能在闹市里漂移”?要比特斯拉智能就比智能,别硬把遥控停车描述成自动管家,买家不是傻子。适合场景是尊重,扬长避短是美德,何必“扬短避长”,把缺点吹成优点,最后还要消费者来扮演“受害者”。
另一层面,要建立点行业标准,别啥都自说自话。空间测量老老实实按ISO来,动力评测有详细数据,智能化功能别只做Demo秀,实际体验也别拉胯。偶尔见到有车企主动公布实际续航和标准续航,大家互评一波,展现诚意和底线,这才是好榜样。品牌要敢于承认自家产品的边界,比如小型车提示“最佳乘坐建议人数”,大型车强调“城市通勤有些受限”,让消费者买得明白,用得放心。这是尊重,更是建立持久信任的唯一方法。
说到底,车圈最稀缺的不是“最大空间”,不是“最聪明智能”,而是真话。参数堆得再高,营销词吹得再神,最后还是“买家秀”说了算。谁先敢拉下裤子做检讨,谁就有机会成红海里的一枝独秀。毕竟现在信息太多,谁都有事先看评论和吐槽的能力,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往往,最坚挺的品牌是在坦诚态度中崛起的,而不是在互吹牛皮之中流转的。
车圈营销疯跑这么多年,吹牛不是永动机。别让自己成为奔驰广告里泡香槟的那瓶可乐,落地一开就变成弃儿。再这么鼓吹一阵,怕是将来车企都得转型去做脱口秀,把汽车评测节目变段子大会。整这么多花活,最后还不是消费者买了车,开着开着就想换家门锁,不让营销总监进家门。荒诞就荒诞在大家都心照不宣,营销不归轨,车企真难破局。
我就不多说了,再说汽车圈营销,我怕自己也忍不住飙两句:“你们造的不是车,而是月亮上的传说。”反正以后买车,还是得自带锤子,敲敲营销牛皮再决定心动不心动。愿车圈早日“扬长不避短”,少点花活,多点实诚,别再让我们用吐槽和自嘲来维持神经的稳定——毕竟,买车本是件高兴事。要是再不改,恐怕有一天连段子手都不能拯救中国车企的品牌公信力。
最后送你一句“真诚是最顶级的营销”,不用包邮,不用优惠券,买车送实话,永远不会是假新闻。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