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突然之间增程车就开始“卷”起了电池?原来大家三十多度、四十度的电池还不嫌小,怎么一夜之间50、60、甚至66度的电池就变成了香饽饽?是咱们的电动基建太慢了,还是车企实在没啥可比的,非得拿电池当广告牌?这个问题,仔细琢磨琢磨还挺耐人寻味。
其实咱们老百姓不是瞎,谁不知道电池那么大,车也就更沉、更贵,带来的续航提升少说得打一半折。可为啥销量还是跟着飙?这正是让我觉得有趣的地方——市场不是一句参数就能打下来的。不少买家不一定图电池大到逆天,他们要的是一种踏实感,省心、省事,尤其是那些对补电条件比较挑剔的人群。你充电桩多也好,换电快也罢,“万一哪天用上呢?”这种心理预期,有时候比什么都管用。增程车现在成了这族人心里的“安全牌”。
再深入点想想,最早的时候,圈里觉得增程就是个技术过渡,勉强解决下续航焦虑,谁知现在反而成了白热化的主战场。你说这是不是有点讽刺?归根到底还不是因为消费者的期望变了。以前大家图个新鲜,现在却越来越务实,既想电动省钱、体验新潮,关键时还能有油顶着,理想、问界们就是靠这个思路做了个双保险,居然一不小心成了主流。
市场这东西,永远是跟着用户走的。问界、理想卖得好,可你敢说今天谁家电池60度,明天别人就非得跟着再加个两度?电池不是越大越好,跟房子一样,面积太大嫌贵,太小又不够用,关键得合适。你看理想L6,电池没那么大,续航数据也不抢眼,人家销量直接干到行业第一,这就给大家做了个表率:产品竞争力靠的是综合实力,而不是数据上的单点爆破。
这玩意儿其实一点不玄妙,关键在拿捏住“平衡感”。大容量电池更贵,更重,本本分分用在大SUV或者商务车型身上一切都说得过去;但你真让它进个中型轿车市场,还不把性价比给拖垮了?现在大家都在使劲往SUV市场挤,无非是这块地儿能装下大电池、空间要求高,续航、舒适、智能一样不少,四平八稳容易出爆款。
可话说回来,把大电池塞进轿车的路子是不是就彻底没戏?也未必。马自达EZ-6刚上市的时候,谁都觉得夹在主力阵营里没优势,结果靠着精准定价和性价比,销量楞是干到了同级别第一。这里边的门道是什么?还是那个老话:客户要的是“合适”,你只要把握住需求,总有一口饭能吃到。
说到这,不得不给市场上一些急吼吼卷技术的车企泼点凉水。啥都用“最大、最牛逼”这种词儿,最后发现还是得回归产品体验。用户到底是什么?大部分时候,既想电车能跑得远,日常能电动随便花,缺电了能去加油站撸口油。这种“鱼和熊掌都要”的心理才是真正的底层动力。理想、问界走红就是顺应了这种朴素的诉求。至于比亚迪卷刀片、特斯拉卷效率,那是人家自信自己的路子稳,不用到处拼参数。就像打游戏,有的人出装靠极限攻击,有的人就稳稳当当先攒甲,你选啥都没错,只要能赢局。
但现在卷电池的风越刮越猛,技术其实也在悄悄升级。你会发现,电池包除了越来越大,安全和耐用也在精进,热管理系统、智能能量管理,还有以后流行起来的固态电池,都会反过来影响游戏规则。再比如增程器本身,从最早简单燃油机发电,往现在的小体积高密度、智能协同,越来越不像一个独立器件,更像隐藏在车内的“移动电厂”。
有人会问,等哪天充电桩像可乐瓶子一样满街都是,是不是增程车就没出路了?我觉得真没那么简单。市场从来不缺要求特殊的人,比如经常要外出公干的、旅游自驾的、环境气温变化大的,或者就是单纯不愿被技术“绑架”——别人都刷脸进门,你还是喜欢钥匙开锁,这没啥丢人的。增程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会有立足之地,有人做,就有人买。
再看看新势力们布局,其实大家已经不再像早年那样“盲卷”。你看长安、北京越野那些,往往是一条产品线下套不同技术路线,不光有插混、纯电,还能上增程,以后再来个换电,这哪是简单卖车,更像是在卖“出行解决方案”。比亚迪走刀片电池,吉利玩换电,丰田、本田甚至日产也都挂出增程式的旗号,BBA、特斯拉那些大佬,干脆说不卷就是最大的自信。每家选法都不一样,背后理由很直接:谁也不傻,谁也不想打一场赢了数据输了钱的仗。
既然说到这,未来市场是啥模样呢?电动车和增程车之间,边界会不会彻底糊了?我的看法是,体验为王。到那会儿,比拼的早就不是“我大你一千瓦时”,而是谁能把用车的复杂感变成“傻瓜式”,谁能让用户“觉得安心”,才是真王道。到那时候,固态电池、模块化、充能效率、智能管理……这些会优化到用户没什么感觉的时候,才是新能源真成熟了。就像你现在谁还会在意发动机多少缸,更多人只管油门一踩够不够畅快。
这次电池大战,表面上是市场比赛参数,实际上谁都明白“做大做强不如做精做准”。车就是个代步工具,不管你挂多少高科技、加多少电池,比拼到最后就是消费者掏腰包那一下子到底有没有觉得值。不够值,啥概念都白搭;觉得值了,再平凡的技术也能变成爆款。
如果让我给所有拼杀在“增程赛道”上的车企提个醒,还是那句最普通的话:别老和自己较劲,心里得装着用户。技术确实重要,营销当然不能少,但别一味“秀肌肉”,最后把自己累个半死,客户还冷着脸。卷到最后,一定还是谁更懂用户,谁舍得下功夫把细节打磨好,谁才是真赢家。
对于买车的咱们普通人来说,也大可不必管什么叫“新势力”,什么叫“卷”。你只需要用你的钱包,投票给让你觉得放心、踏实、值当的那一辆。至于电池多大、续航多少、智能表多花哨,这些都是外头的功夫。最终一算账,划算、省事、开着舒坦,就是那句老话——“合适”最重要!
看来,这一轮新能源车“军备竞赛”,其实考的就是一句大实话:谁能把车做到让大多数中国家庭用得上、用得起、用得爽,谁就能笑到最后。各种技术百花齐放,是好事;但别忘了其中的分寸,做得再牛,偏离了用户,也只是一场虚火。比拼到最后,比的不是谁家数据漂亮,而是谁让用户觉得心安理得。不是吗?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