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上汽集团以38.57万辆的销量逆袭比亚迪,重回车企榜首。但这份“冠军成绩单”背后,却暗藏隐忧——旗下自主品牌销量不增反降,合资品牌持续失血。这场逆袭究竟是靠实力翻盘,还是昙花一现的“五菱奇迹”?
一、五菱“神车”成救世主,但能扛多久?
14.8万辆!五菱单月销量占上汽总销量的38%,宏光MINIEV等微型电动车在下沉市场持续横扫。这款“国民神车”以极致性价比收割三四线城市,甚至印尼市场也贡献了2000余辆增量。但五菱的胜利背后暗藏隐忧:
利润微薄:单车利润太低,靠走量难以支撑集团长期发展;
竞争白热化:比亚迪海鸥、长安Lumin等竞品加速蚕食市场;
品牌天花板:低端标签固化,向上突破困难重重。
二、合资品牌“吃老本”,燃油车阵地加速失守
上汽大众(9万辆)和上汽通用(4.38万辆)合计贡献34%的销量,但颓势尽显:
上汽大众同比零增长,ID系列新能源车未披露销量,燃油车仍靠降价保份额;
上汽通用暴跌29%,别克、凯迪拉克电动化迟缓,市场被新势力瓜分;
合资利润贡献腰斩: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合资板块利润占比从巅峰期的70%跌至35%。
三、最危险的信号:自主品牌为何越卖越差?
上汽乘用车(荣威/名爵)销量同比下降14%至6.78万辆,这一数据暴露致命问题:
1. 新能源转型掉队:未公布新能源车型单独销量,疑似仍依赖燃油车;
2. 技术标签模糊:对比比亚迪DM-i、吉利雷神混动的认知度,荣威、名爵缺乏爆款技术;
3. 高端化受阻:智己月销仅3100辆,不及蔚来单款车型销量,高端市场存在感薄弱。
四、对比比亚迪:赢在“全链条新能源化”
比亚迪虽以8000辆之差暂居第二,但战略纵深更胜一筹:
王朝/海洋系列占比93%,全系新能源化构建护城河;
腾势/方程豹/仰望三大子品牌覆盖30-100万市场,高端化路径清晰;
垂直整合控成本:自研电池、电机、芯片,利润率远超上汽。
五、2025车市洗牌:上汽的“生死局”
上汽的3月逆袭更像“战术胜利”:依赖五菱冲量、合资品牌阶段性回暖,但长期面临三大挑战:
新能源占比仅32.6%,远低于比亚迪的100%、吉利的45%;
自主品牌造血能力不足,研发投入需向电动化、智能化倾斜;
全球化布局迟缓:名爵海外销量仅5500辆,不及比亚迪泰国单厂产能。
冠军易得,江山难守
当车市淘汰赛进入“拼刺刀”阶段,靠五菱和合资品牌“输血”的上汽,若不能快速补足自主品牌短板、重塑新能源核心竞争力,这场逆袭或将沦为“回光返照”。真正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