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咱们身边开蔚来的人好像没那么多了?
就在2025年10月16日,一个看似平静的工作日,资本市场突然炸出一条惊天消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这个掌管着超7000亿美元、被称为“全球最聪明钱”的主权基金,竟然在美国法院正式起诉蔚来,罪名是证券欺诈!
啥意思?不是普通做空,也不是散户情绪宣泄,而是顶级资本用法律手段直接掀桌子:你们财报造假,我不认了!
消息一出,港股蔚来盘中暴跌超12%,市值瞬间蒸发120亿港元。多少人前一天还在朋友圈晒“蓝天白云”,第二天账户就绿得发慌。这不是简单的股价波动,而是一场针对中国新势力车企商业模式的“精准爆破”。
更耐人寻味的是,GIC翻的,是2022年灰熊做空报告的老账——指控蔚来通过关联公司“武汉蔚能”虚增收入。当时蔚来立刻跳出来否认,还搞了一场所谓的“独立调查”,最后不了了之。市场选择遗忘,继续为“未来可期”买单。
可GIC不一样。它不声不响地买了股份,默默观察了三年,如今一击致命。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根本不信那场“自证清白”的戏码,更不相信蔚来那些年吹得天花乱坠的“增长神话”。它要的,是真金白银的财务健康,而不是一场华丽的资本游戏。
而这,只是蔚来问题的冰山一角。
从2014年成立至今,蔚来融资19轮,累计烧掉超1200亿元。可结果呢?亏损像滚雪球:2023年亏215亿,2024年直接飙到230亿。对比一下,理想早已盈利,小鹏也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转正。资本是逐利的,当你的“未来故事”讲了十年还在亏,谁还愿意继续当冤大头?
最烧钱的,就是那引以为傲的8350座换电站。十一假期数据显示,系统服务超200万次,其中换电115万次,听着确实震撼。可每座换电站平均投入高达350万元,总投入逼近150亿,目前却仅有18%实现回本。真正赚钱的,只有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高密度区域。其他地方,光是电费、运维、地租就能压垮运营团队。这哪是基础设施?分明是用巨额补贴堆出来的“面子工程”。
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让蔚来陷入尴尬。李斌坚持“只做纯电”,死磕高端,坚决不碰增程。可现实狠狠打了脸:2025年,理想靠增程车型一年赚走120亿,而蔚来单车仍亏损13.5万元。在30万元以上SUV市场,增程车型占有率已突破45%,而蔚来纯电份额却从28%一路滑落到18%。消费者不是不懂情怀,但他们更懂续航焦虑——充电桩还没普及,电池技术没突破,谁敢把全家出行的命运,交给一台充电要两小时的车?
2025年9月,蔚来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交付3.55万台,同比增长68%。可细看数据,主品牌蔚来仅占1.4万台,剩下的全靠子品牌乐道和萤火虫撑场面。曾经的“蔚小理”三巨头之首,如今不仅被小鹏(4.2万台)甩开,连理想的交付量也追得吃力。靠低端品牌冲量,主品牌持续失血,这到底是战略转型,还是饮鸩止渴?
更令人忧心的是人才流失。2024年6月,技术规划首席专家胡成臣悄然离职,一句轻飘飘的“开启新征程”掩盖不住团队动荡的事实。半年内,七位智能驾驶核心骨干接连出走,研发团队面临断层风险。一年砸135亿搞研发,人却留不住,钱花得再狠,也是竹篮打水。
当然,蔚来并非一无是处。换电网的布局确实领先,用户社区运营也堪称行业标杆。但在这个新能源赛道卷到极致的时代,光靠“情怀”和“用户体验”已经撑不起一家上市公司的估值。投资者要的,是真金白银的盈利能力,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不是PPT上画出的宏伟蓝图。
GIC这一诉状,撕开了蔚来华丽外衣下的裂痕。它提醒所有人:
资本可以容忍长期亏损,但绝不容忍欺骗。
当“故事”讲不动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真本事了。
你觉得,蔚来还能翻盘吗?评论区聊聊,你会为“理想”买单,还是选“实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