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撤出国足赞助,国足商业寒冬真的来了?

比亚迪撤赞,朋友圈刷屏,连我家的猫都跟着蹲在电视机前,像是等着哪天国足能靠吃海参飞起来。结果海参没了,赞助商更像候鸟,风一变就拍拍翅膀跑了。谁能想到,堂堂国足,居然沦落到靠平安车险和怡宝打底?耐克也许是真的走不开,合同一签死死的,品牌和队服都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金主”。

那天比赛,解说员声音都快劈叉了。可场边的广告板安静得吓人。印象里比亚迪的LOGO还在闪,现在换成“敬请期待”。我忍不住乐,想起几年前,谁还不是高喊着“民族企业助力中国足球”?那阵子,赞助合同签得跟春运抢票似的,生怕慢一步抢不到国字号的“黄金股”。现在这气氛,像极了年末公司年会,谁都不敢坐前排,生怕被点名。

比亚迪撤出国足赞助,国足商业寒冬真的来了?-有驾

国足的商业价值这几年掉得比股市还快。看着球场边越来越冷清的广告牌,就像小时候冬天的马路,风一吹,谁都想赶紧躲进屋。品牌们心里明白,曝光度顶不上球迷的吐槽,ROI一算全是负。比亚迪高管刷微博,估计比我们还焦虑。你说他们不懂足球?不,他们太懂了——懂得什么时候该见好就收。

球迷们反应比场上球员还快。有人在群里说,平安车险要是还不撤,明年就换别家。还有人调侃,国足以后伙食是不是得降级到鸡蛋灌饼?专机估计也要改成高铁二等座,美女豪车只能留在段子里。大家都爱笑,但都带着点心疼,像是自家孩子考试没考好,嘴上骂,心里还是希望他能争口气。

比亚迪撤出国足赞助,国足商业寒冬真的来了?-有驾

我转念又想起女足。世界杯一战,拼到最后一分钟,赞助商跟打了鸡血一样往上冲。人家拼出来的是尊重和热度,国足这边,梗比进球多,段子手经济都快赶上了GDP。谁还会傻傻地送钱?想想前两年恒大、万达、绿地排队砸钱,如今说起来像讲笑话。此消彼长,商业世界的温度计从来只认结果。

说国足没流量,那是假话。每逢国足比赛,微博热搜总少不了他们。只不过,这热度是“黑红”,不是“光环”。球员心里都明白,自己一举一动都在放大镜下。去年有场比赛,输了后有队员在机场被球迷围堵,社交平台一夜之间炸锅,评论区直接变成大型“网络暴力现场”。你要说压力大不大?其实,心理承受力和脚下技术现在都得一起练。

比亚迪撤出国足赞助,国足商业寒冬真的来了?-有驾

有朋友问我,国足到底差在哪?你说成绩,确实拉胯。你说环境,这些年换了多少教练,战术体系一会儿高举高打,一会儿强调短传渗透,最后踢出来的效果还没我们小区老头乐队默契。数据摆在面前,亚洲杯、世界杯预选赛,出线都成了“玄学”。日韩同样是东亚球队,为什么人家能跑能冲能拼?青训、管理、球员自律,哪一项国足能拍胸脯说自己不差?

再扯远点,比亚迪撤赞这事,背后其实藏着整个中国体育生态的隐疾。不是谁不努力,是大家都太想一口吃成胖子。企业想用国足的流量,球员想用赞助的资源,球迷想用激情换回尊严。可是,没人愿意慢慢熬。都盼着一夜之间翻身,结果现实永远比段子还狠。

比亚迪撤出国足赞助,国足商业寒冬真的来了?-有驾

偶尔也会想,国足这摊事,其实挺像成年人的日常。你以为天塌了,其实只是屋顶漏了点雨;你以为全世界都盯着你,其实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焦虑。比亚迪撤了,平安和怡宝还在,耐克估计合同要到期才会走。有人说,这样也好,清净了,专心踢球,也许能出点奇迹。可要我说,靠外部环境倒逼成长,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想自救,还是得回到球场上,靠真刀真枪拼出来。

顺便插一句,莫兰特那事儿看着眼熟。场外作妖,赞助商一秒变脸。可NBA有的是天才,球迷有的是耐心。国足这边,连“天才”都成稀缺资源。现在哪个孩子还敢说长大要踢球?家长八成劝你学编程,起码不怕被骂。

比亚迪撤出国足赞助,国足商业寒冬真的来了?-有驾

有时候想,球迷和国足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又爱又恨”。骂归骂,比赛还是要看;看归看,转头自己也会去踢两脚。说到底,足球这玩意儿,在中国从来不只是球场上的事,更多是情绪的出口、身份的投影、社交的话题。就像我写这篇文章,嘴上吐槽,心里还是想等下一场看看有没有惊喜。

你说以后会不会有企业再来“接盘”?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一场意外的胜利,又能把赞助合同砸到桌上。可眼下,谁还愿意陪着国足慢慢熬?成年人早该明白,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

最后,留给你们一句话:如果哪天国足真的打出个奇迹,你会原谅他们之前的“拉胯”吗?还是说,比赛一结束,你就关掉电视去忙自己的人生?评论区见,咱们接着聊——别光吐槽,来点真心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