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汽车爱好者的圈子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汽车博主分享了一段经历:有个年轻朋友想买车,向他咨询雪铁龙凡尔赛C5 X这款车的情况。
聊着聊着,这位年轻人发来一张他和父亲的聊天记录,上面他父亲的态度非常明确,嘱咐他要买就买法系车,而且点名了凡尔赛。
博主看到后很有感触,认为这是一种法系品牌精神的“传承”。
这个说法一出来,立刻就让很多人心里犯起了嘀咕:现在法系车在国内的销量大家有目共睹,市场份额已经萎缩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怎么还能谈得上“传承”呢?
这究竟是老一辈车主的情怀延续,还是在现实市场面前的一种自我安慰?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过去,看看那位父亲代表的是哪一代人。
按照博主的分析,这位父亲很可能是六零后或者七零后。
这个判断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这一代人,是真真切切经历过法系车在中国市场辉煌时期的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大多数中国家庭还在为拥有一辆汽车而奋斗时,市面上最响当当的车型就是所谓的“老三样”:大众桑塔纳、大众捷达和雪铁龙富康。
其中,富康以其独特的技术和设计,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那个年代,两厢车本身就是一种前卫的象征,而富康扎实的底盘、良好的操控性以及相对皮实耐用的口碑,让它成为了当时“懂车”的标志。
很多家庭的第一辆车就是富康,它承载了一代人对于汽车生活的美好记忆。
这种深入骨髓的品牌信任感,一旦形成,就很难被轻易磨灭。
所以,当这批老车主如今到了给子女买车出谋划策的年纪时,他们会下意识地推荐自己当年信赖过的品牌,希望子女也能体验到那种纯粹的驾驶乐趣和安全感,这在情感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情怀归情怀,现实的市场却给出了另一番景象。
那位博主也坦诚地展示了自己社交账号的粉丝数据,虽然样本量不大,但揭示出的趋势却很值得深思。
在他的粉丝构成中,36岁到45岁的中年用户占据了将近一半的比例。
这批人,大多是80后,他们成长于法系车尚有余温的年代,并且在自己经济独立后,成为了法系车的核心消费群体。
他们可能是雪铁龙C5或者标致508的车主,他们欣赏法系车那种不随波逐流的设计,更迷恋其“底盘大师”调校出来的独特行驶质感。
但是,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用户,在他的粉丝中占比非常低。
这才是真正让法系品牌感到焦虑的地方。
今天的年轻人,也就是当下的购车主力,他们成长于一个信息爆炸、选择极度丰富的时代。
他们选车看的是什么?
可能不再是父辈口中那个玄之又玄的“底盘质感”。
打开汽车APP,映入眼帘的是国产新能源汽车铺天盖地的宣传。
这边是比亚迪用技术和性价比颠覆市场,那边是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把汽车打造成了一个集“冰箱、彩电、大沙发”于一体的移动智能空间。
对于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来说,一块流畅的大屏幕、一套聪明的语音交互系统、一个能自动泊车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配置,远比那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底盘调校来得更有吸引力。
法系车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的步调,显然没有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其车机系统甚至常常成为被吐槽的对象。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老一辈觉得好的东西,年轻人却不一定买账。
两代人之间对于“好车”的定义,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代沟。
那么,那些36到45岁的法系车忠实用户,他们现在也大多到了换车的时候。
他们会怎么选?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因为家庭成员的增加,需要更大的空间,从而转向七座SUV或者MPV;也有一部分人,会被新能源汽车的低使用成本和智能化体验所吸引。
当他们试驾过国产新势力的产品后,再回到自己的法系车里,面对那个反应略显迟钝的车机屏幕,内心难免不会产生动摇。
是继续坚守那份对机械质感的纯粹热爱,换一辆新款的法系车,还是顺应时代潮流,拥抱新的汽车生活方式?
这个群体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法系品牌在中国的未来走向。
不过,故事还有另一面。
那批更年长的,也就是46岁到60岁的法系车主,他们正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延续着法系车的生命力。
除了像开头提到的那位父亲一样影响子女,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退休之后,选择再买一辆法系车,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伴侣。
他们的需求非常明确:不是为了通勤,不是为了商务,而是为了开着它去自驾游,去看看年轻时没来得及看的风景。
对于这部分需求,博主推荐了雪铁龙天逸C5 Aircross,这个推荐是很有见地的。
天逸这款车最大的卖点,就是它搭载的PHC自适应液压稳定技术,通俗点说,就是一套能极大提升乘坐舒适性的悬挂系统。
它能把路面细碎的颠簸过滤得非常干净,跑长途高速时那种平稳舒适的感觉,被很多车主誉为“魔毯”。
对于辛苦了一辈子、不再追求速度与激情,只希望安逸舒适地享受旅途的退休人士来说,这简直是投其所好。
他们买的,已经不单单是一辆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悠闲、惬意的生活态度。
所以,综合来看,“法系的传承”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度的命题。
它肯定不是商业意义上的大规模传承,因为惨淡的销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但它在文化和情感层面上,确实以一种小众而顽强的方式存在着。
它是一代人对特定工业时代产品品质的信任传递,是一种在趋同化市场中对个性和独特的坚守。
你看,虽然法系车卖得不好,但网络上的讨论热度一直不低,从“反人类”的奇特设计,到“神乎其神”的底盘表现,总能成为车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雪铁龙凡尔赛这个名字本身,甚至都成了一个网络流行梗。
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恰恰说明,法系车在中国市场并没有被完全遗忘,它依然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存在于一部分人的心中和口中。
只要还有父亲愿意把这份对驾驶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孩子,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了那份独一无二的舒适而去选择它,那么这种精神层面的传承,就依然在延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