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留意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
“纯电动汽车的车主”越发从容,“增程式电动车的车主”却变得越来越焦躁。
翻开社交平台,很容易看到有人抱怨:“当初为了图个踏实买了增程式,如今反倒想换成纯电动。”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些不合常理?
要知道,在不少人心中,增程式才是“理想答案”:既能加油又能充电,续航里程长、没有里程担忧,怎么看都比纯电动“稳当”。
但现实却颇具讽刺意味:许多人使用一段时间后,反而后悔没直接选择纯电动。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向一些有经验的车主咨询后才发现,原来问题是这样的……
谈及这个问题,最实际的懊恼便是——
很多人把“续航焦虑”这件事,想得过于严重了!
在购买车辆之前,脑海里满是各种“假如”:
“假如找不到充电桩该怎么办?”“假如排队充不上电该怎么办?”“假如冬天续航大幅下降该怎么办?”
即便是续航700公里的电动车,他们都觉得不够,非要追求增程式这种“续航用不完”的体验。
——这听着是不是挺有道理?
但现实常常让人打脸。
因为真正开起来才发觉,绝大多数时候,根本用不到那么长的续航。
毕竟,工作日上下班,往返也就几十公里;
周末出去吃饭,商场距离不过3公里;
偶尔去趟郊区,来回也就一百多公里……
而担心的充电排队问题,往往会发现,如今大多数充电站,反倒是空着的;
担心找不到充电桩,可打开高德地图一搜,方圆几公里内,到处都是;
怕跑不了长途,实际上,高速上用增程式车充电也没什么问题……
所以很多人后来都苦笑着说:
“我那不是续航焦虑,而是想太多了。”
有位网友的说法很有代表性:
他说自己当时觉得特别理性,综合考虑了各种情况,结果却是——
自己用99%的日常,去为那1%的极端情况付出代价。
划算吗?显然不划算!这就是很多增程式车主,最先醒悟过来的悔意。
除了把续航焦虑看得太重,还有不少人表示:开增程式车后,用油竟然会产生“负罪感”。
这听着,是不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真开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这种情绪,非常真切。
因为开燃油车时,你根本没有选择:
不管油价便宜还是贵,你都得加油——会觉得理所当然。
可一旦换成增程式车,情况就不同了。
它可以充电,可你偏要用油,心里就会不断冒出这样的声音:
“你又不着急,为啥不去充电?”
“你看这一脚油门下去,又烧掉了多少钱?”
“免费的电不用,你图什么呢?”
至于为什么会这么想?
说白了,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你用电的时候,百公里花费不到15块,既便宜、又安静、还顺滑,开着特别舒服;
可一旦用油,百公里就要五六十块,顿挫感、发动机噪音全都来了——还贵了不少。
这中间省下来的钱,去下趟馆子,或者买点吃的,难道不香吗?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才说:
“增程式车不是不能用油,而是一用油,就开始怀疑买它的意义了。”
最后,还有一个很微妙但又十分真实的问题:体验太割裂。
倒不是说增程式车的整体体验不好。
如果拿它和传统燃油车相比,那当然好太多:起步安静,加速平稳,低速行驶也很顺畅。
但问题在于——一旦你体验过“纯电状态”的那种畅快,就很难再接受“发动机介入”后的那种粗糙感。
因为用电时,一脚电门踩下去,干脆、轻快、安静,整辆车特别“顺畅”;
尤其在堵车、跟车这些低速场景下,走走停停毫无压力,开起来十分从容。
可一旦电量耗尽,发动机介入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
踩下油门,车子突然多了点“犹豫”;
发动机一响,“嗡”的一声,把原本的安静彻底打破;
加速也不再平稳——你明明开的还是同一辆车,感受却像是“换了一台”。
这就是最让人“心里不舒服”的地方。
不是说用油开不了,而是你明明体验过更好的状态,却不得不回到稍差一等的体验。
而且你越是习惯用电,就越会对“烧油”的那种质感变得敏感。
因为两者的差异实在太明显,根本无法忽略。
所以说,不是增程式车难开,而是它本来可以一直保持更好的状态,却总在关键时刻让人失望。
这,才是很多人最无法接受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增程式车不好。
而是我们往往把它想得太完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说白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车,只有最适合的场景。
与其去分析哪种车最完美,不如去思考:
什么样的场景最适合自己,自己最无法接受什么样的用车生活?
这样往往更可靠,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