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企澳洲被重罚,原因是维修信息不透明,国内外服务标准差异明显

在澳大利亚喝一口自来水都可能被鲨鱼投诉污染海洋,但你要是想耍点“国产套路”,还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脸皮厚度。五家中国电动车企在袋鼠国出了风头,不过是被狠狠扒了一层皮,甩出一纸几乎能让财务小哥血压飙升的天价罚单,理由更是朴素得像小学作文题目——不给第三方维修厂维修信息。这招熟不熟?放在国内,那就是“老朋友”——官方维修当唯一、4S店动辄爆满、配件价格起飞,用户体验一条龙,从交钱到骂娘再到心如死灰,流程顺滑无比。你要说咱中国用户没见过世面,那是真的屈辱。从换灯泡要预约,到电池只包质保不包希望,这点“垓下之围”,早成汽车圈的人民公敌。可惜,澳洲人没咱这么好说话,上来就一句冷冰冰的:“在市场里混,规矩得懂点吧?”末了还附赠大礼包:一千万澳元罚单,非常法治,也非常豪气。

中国电动车企澳洲被重罚,原因是维修信息不透明,国内外服务标准差异明显-有驾

你以为澳大利亚这次“教做人”是偶然?想多了。这事放到任何一个“发达点”的市场,没人愿意忍你的“服务神话”。人家法律明明白白,车企必须公开技术、数据和维修渠道;你修可以,第三方也得能修;你收服务费OK,想靠闭环把用户绑死,对不起,直接给你上一道“铁锅炖自己”。可中国市场早就把车企惯成了“四海皆老子”。某些品牌在国内整那套“高质量闭环服务”,换雨刷都得大阵仗,工时费要么按分钟计价,要么按心情报价,总之让你体会什么叫“汽车服务业进阶版医疗体系”:谁都能说自己专业,反正收的都是你的焦虑和钱包。等你忍不住想省点钱,去楼下修车铺换个轮胎,再打开APP,嗯,警告来了:“非官方操作,相关功能锁定”,仿佛买车的是厂家,不是车主。你说是技术,明眼人都知道其实是套路:哪怕是清洗空气滤芯,都能给你显示终端弹窗、系统报警,比电饭煲坏了还闹腾。

中国电动车企澳洲被重罚,原因是维修信息不透明,国内外服务标准差异明显-有驾

难怪中国车一出国门就碰“铁板”。爱谁谁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澳大利亚这回不仅罚了钱还没忘记普法教育——《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摆在那,是给所有车企看的通关秘籍,不只是中国。你爱卷价格、卷配置没人拦你,但维修和数据这种生杀大权,别妄想只许自己吃肉,第三方连闻味都不行。别的人家明明白白开放维修权益,一句落地成金:“你挣的是产品钱,不是消费者的路条。”这点共识看起来天经地义,可在某些车企眼里,那叫“资本主义不懂创新”。

别说国外车主了,澳洲的考拉都能把“车主权利”四个字倒背如流。你服务跟不上?维修不透明?换配件要排号?罚!还敢甩锅?罚!媒体曝光、行业黑榜一条龙,收拾得你连辟谣都找不出地方发,最后法律再补一刀,让你懂得什么是“法治的温柔一刀”。反观国内,什么最值钱?不是车而是流程外的灰色空间,什么最无力?当然是那个坐在维修等待区,看着客服对着电脑“装忙”的消费者。你寻思着要不算了吧?官方贵点就贵点,至少不用担心天窗被偷偷焊死。正有了这种“凑合能用”的精神支柱,某些车企才能在国内外耍出“双标脸”:在海外被打脸,在本土做老大,面不改色。

别以为这是澳大利亚“卡咱脖子”,其实是市场规律的胜利。欧美多地早就开明白,汽车维修权不是企业的宠物,更不是用户的眼泪,而是该被写进法律的权利。你爱卖车爱降价都随你,但得保证是车主拿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你要是生怕流量流失、利益缩水,成天想着把控维修权,恭喜你,赢得了“局部市场”,输掉了口碑和未来。试问,哪家走向全球化的品牌,是靠苦大仇深地绑定用户,靠服务器反制消费者的?隔壁的特斯拉也早就卷过同样的教材,结果还不是在欧美市场低头,把数据、维修、开源一步到位。搞封锁只能割眼前的韭菜,谁想做麻烦的镰刀?

中国电动车企澳洲被重罚,原因是维修信息不透明,国内外服务标准差异明显-有驾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某些企业出海就仿佛“上山打老虎”,跃跃欲试地背了全套旧经,生怕丢了在国内的本事。殊不知别人是“市场经济”,不是“套路经济”;人家讲规则,不是讲感情。媒体和消费者盯得紧,法律一拍案,嘴皮子再溜也是零分。你搬不走的霸王条款,在海外就是纸糊的防线。国内车主看了直呼真实,该说不说,这波海外罚款有点像来自监狱的光:照亮不了国内的天,总能让外面的“散兵游勇”收敛点。

中国电动车企澳洲被重罚,原因是维修信息不透明,国内外服务标准差异明显-有驾

其实呢,走到今天,哪家卖车子只赚一波钱?售后那才是真正的财路。保养、维修、升级、零部件回收……只要用户还用你的软件,就有的是花头折腾他们的钱。各种正当理由:“安全为重”、“闭环体验”、“贴心服务”,一转眼,成了困住车主的陇西长城。你不按我规定保养?那就体验下什么叫做“半功能用车”——电池限速、APP故障、随机报警,一不小心,再送你个“权责归我所有”免责协议。服务如果搞成捆绑销售、技术黑箱,只会让走出去的中国品牌成了全明星“差评模版”。闭环圈地自萌好爽?全球市场看到的却是“霸王硬上弓”。

在澳大利亚上演的这一幕,并不是单纯的小惩大诫,也不是新时代“打压中国制造”的故事,而是市场文明自带的“免疫力反应”。人家能卷技术也卷底层规则,不光靠低价,更靠普惠。你要是习惯了在本土“顺拐”,出门了还抱侥幸,迟早要被绊个大跟头。哪天国内也跟接轨,关于维修公开、维权诉讼变成新常态,就不用谢海外的罚单,得感谢车主觉醒的自救和倒逼。

要说中国电动车固然是弯道超车——快是快,充电密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哪一样不比你大舅家那辆合资油车洋气?可要是服务态度还停留在上个时代,用户权益还靠擀面杖,商业伦理就像充电桩偶尔罢工,谁又能指望中国品牌在国际上得高分?别光会夸自家续航长、OTA推送勤快、外观像SUPERMAN战衣,还得会琢磨琢磨:你敢不敢让车主自由选修理厂?敢不敢不做大数据刺客?敢不敢维修价格透明一点儿?哪天做到这份上,才算是真正把“中国车”这块招牌擦明白了。

当然,嘴上说着道理,手里还得捏着方向盘。全球化不是开着船卖出去多少辆车,也不是订单数字多高,而是一种“见人得礼,见狗懂棒”的规矩意识,能靠自律、自省参与到世界的游戏里。一纸千万澳元罚单,比比赛冠军还刺激,它敲响的不是某几家车企的发财梦,而是告诉所有人:世界不惯着你的“祖传封闭性”,也不会给你“后院起火还等雨水救火”的机会。国内消费者忍着,总有清醒一天;海外市场早已拿起戒尺,等着每家企业过来考试。

所以,车主的自由选择,不只是嘴巴长说的“用户为王”,而是靠一条条规则、一次次火并和一次次曝光换来的。等那天,不论你买什么牌子的车,都不用再担心被系统“反制”、信息“屏蔽”、钱包“暗杀”,甚至不用期待售后能给个好脸色,而是能堂堂正正选择去哪修、找谁修、花多少修,才是真的“弯道扳回一局”。中国电车的未来,不只是跑得快,而是修得公平,用得舒心。到时候,海外市场的罚款也好,国内用户的吐槽也罢,都是前进路上的考试题,过了,才真的能扬眉吐气。你说是吗?不同意的留言,杠一杠,看哪家车企最先毕业。

中国电动车企澳洲被重罚,原因是维修信息不透明,国内外服务标准差异明显-有驾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