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启源Q05的内饰曝光了,号称续航506公里,眼瞅着11月就要上市,这消息一出来,立马引来不少关注。新能源车现在是越来越卷,以前说价格战、打补贴,现在倒好,直接拼起了技术,甚至有点“拼刺刀”的味道了。可问题来了,这一届的新能源车,光拼这些数字和配置,真的够了吗?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
说白了,现在谁还不是个“智能座舱”?你多大屏,我更大一寸;你有芯片,我就用最新4纳米工艺的“天玑”芯,配置都是一出比一出高。这种竞赛,其实是把消费者往“更高,更新,更炫”这条路上赶。可你仔细想,每天开车的人,真的用得上这些炫技的功能吗?大屏很带感,方向盘很酷炫,手机无线充电什么的听着也高级,可回头一琢磨,你用着是不是还和五年前差不多?大部分时候,就是导航、倒车、听个歌。
再说这506公里的续航,看上去确实拉风。现在新能源车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么一问题:怕半路没电。这车标出来506公里,放在10-13万这价位里,确实够吸引眼球的。可问题又来了——这是真续航,还是理想状态下的“实验室续航”?夏天开空调,冬天开暖风,再加上城市堵车,你还剩几个公里用?大家都有一肚子问号。和内饰相比,我觉得续航打几折,才是大家买车前最想知道的事。
再看这个定价,这不就是奔着比亚迪元UP去的吗?人家已是爆款,这时候杀出来一辆差不多的,还是要拼“诚意”的。如今的消费者,哪个不是货比三家、看口碑查论坛、最后还得砍一手价?品牌要做全球化,车要看智能化,最近还特流行星际穿越什么的,但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兜里这点钱。你觉得在同价位里,我能买到的配置最多、最实在、最少毛病,才会下手。厂家花枝招展地秀花活,你要真的懂用户,那就把该解决的问题一个个解决,而不是啥都卷,卷得云里雾里没人懂。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中国车越来越自信,都喊着“全球车”战略,要卖到海外去。没错,这当然是好事情,谁不支持自己品牌走向世界?但你扪心自问,全世界真能吃中国品牌这套吗?不同地方交通规则、用车环境、电桩布局,哪一项不是大难题?你在中国靠“高性价比”上市场,在欧洲可能要面对人家能修一辆用十年的老车;在印度或东南亚,你的所谓高科技能不能顶得住泥巴路和大太阳?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别本末倒置。别忘了,老外也精着呢,多实用、多稳定、多省心,商业世界永远只信这些硬指标。
小型纯电SUV这个市场,其实完全是内卷扎堆的战场。往前推两年,纯电SUV还有点“新物种”的意思,现在,几乎每家都来一两款。卷来卷去,不就是比谁做得更便宜、配置更高?可车不是手机,三年就能换新一部。车没那么快折旧,还关乎安全和家庭出行,谁都不想拿自己的时间当小白鼠。你今天推个“黑科技”,明天出点小毛病,那市场和口碑都一地鸡毛。所以说,这些升级、迭代,如果不能真的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其实就是自嗨。手机一年一更新,没人心疼,车出一次故障,马上被喷得体无完肤。
车厂很喜欢强调自己所谓的科技配置,比如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这些听着层次高。但现实呢?真能实现L2还是L3?市区的红绿灯乱七八糟、小区里突然窜出来个快递小哥,你得多高级的芯片才能应付?别总拿特斯拉这把尺子对标,特斯拉也不是没出过事故。消费者买单,不是拿自己命当玩具,用户用着过程里发现系统没那么智能,那信任度分分钟见底。厂家要有底气就说清楚,别嘴上一套,体验完全另一套。如果不能把“智能”做得靠谱、能依赖,那还不如完善基础配置,把续航、电池安全、充电速度这些问题解决透了,到时候谁还会计较你芯片是哪一代?
再说这外观内饰“简约智能风”。我承认,这确实更耐看了,比以前那种辣眼睛的塑料内饰、山寨豪车要好太多。但越智能,越简约,别把“阳春白雪”整成“看不懂”。有些厂家追求科技感,结果搞得按钮全都砍掉,只能屏幕触控。方向盘还加上触摸,调个空调像打游戏,跑起来后瞎按一气,够呛能安全。科技归科技,人性化也得跟得上。要不然,这些高科技就成了花架子。真到用车场景里,越简单越省事才是硬道理。
动力平台也是一大看点。全新平台肯定比油改电靠谱点,但别给用户画饼。说到底,电动车平台安全最重要,碰撞、涉水、意外起火这些大家心里没底,你别老拿数据搪塞。厂家愿意花力气在这上头,我认为是正路。用户买车压根不在乎你用了多少芯片、多少型号,都是求一个安心:这车买回去三五年开不到处“抽风”。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那这么卷的行业,这车到底行不行?我倒觉得,别太盲信任何发布会吹牛。什么“黑科技”、什么“全球化”,终归是噱头。决定一台车好不好,最后还是日用场景:电池到底抗不抗冻?充电方不方便?手机App好不好用,掉线卡顿吗?三年后电池衰减大不大?售后忽悠不忽悠?这些才是每个人真正关心的。
我很喜欢设问,但这个行业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这:你卷来卷去,到最后你卷到了用户的痛点没有?如果没有,羊毛就算再大,最后抓不到顾客。全世界不是只有中国人需要车,谁不希望自己买得物美价廉、用起来省心?所有的“智能科技”,归根结底还是要围着人转,而不是让人去迁就你的产品逻辑。如果哪天消费者买纯电SUV,挑来挑去不再只看数字、屏幕、芯片,而是用“好用、耐用、省心”三个字去衡量,这市场也就真成熟了。
说到底,这一波长安启源Q05 也是卷进去了,但能打不打,还得等上市后,大家把它开进日常生活里再说。你说506公里,我就想知道冬天开着暖风能有多少?你说十几万,我就想听听售后服务能不能让人不生气?你说智能黑科技,我就想看新手驾龄一年用起来会不会出乱子?这些小问题,比什么黑科技宣传词都更重要。至于“全球车”如何如何,我反倒觉得,还是先把中国消费者这道关口迈过去再说。
最后,我想借这波新能源的内卷提个醒:行业愿意卷是好事,但别卷成了自嗨现场。用户要的永远是“能用、耐用、好用”,其余的炫技,能锦上添花最好,不能也无妨。等哪天买车像买家电一样放心,不用为充电、续航、维修发愁,那才是新能源车真正的春天。至于这台车最后能不能杀出来,最后还是要靠市场说话——新瓶好不好,得看装的是什么酒。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