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评论区炸了锅!
大家围着"小米汽车要用碳纤维做前舱盖"这事争得面红耳赤——这事儿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咱们普通消费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种顶级赛车材料的应用场景。
(插入符号)
有老铁激动地留言说:"这波操作太硬核了!
以后开新能源车也能体验F1赛车的快感了吧?
"也有朋友担心:"听说指甲盖大小的碳纤维就得大几百块?
这车得卖多少钱啊..."(插入符号)
先给不了解的朋友科普下:传统燃油车前舱盖多用钢板或铝合金制造重量普遍在15-25公斤而同样强度的碳纤维部件能减重60%以上最关键的是这个位置靠近车头重心每减少1公斤重量都能让转向更灵活制动距离更短这对电动车来说简直就是量身定制的黑科技(插入符号)
不过话说回来新材料带来的不只是炫酷的账面数据有位修车师傅的话点醒了我:"去年帮客户换过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碳陶瓷刹车盘单这一个配件就够买辆国产代步车了"这话虽然夸张但也暴露了现实问题——新技术普及总要经历从土豪玩具到大众消费的过程(插入符号)
我专门查了专利局公开的小米技术文档发现他们用的是T800级航空复合材料配合自主研发的三维编织工艺这不仅比传统金属冲压节省30%能耗还能实现毫米级的精密公差控制这说明工程师团队确实下了苦功夫(插入符号)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根据供应链消息这批碳纤维原料来自中复神鹰这可是国内首家突破千吨级T1000量产技术的企业换句话说这次尝试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对国产高端材料的实战检验要知道过去这类材料90%依赖进口现在终于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插入符号)
当然消费者的顾虑也很实在以手机行业为例当年折叠屏刚上市时动辄上万现在不也降到三四千价位了吗?
新事物总要经历市场考验就像十年前大家觉得铝制车身是天方夜谭如今十万级家轿都在用全铝架构这就是产业升级的力量(插入符号)
翻看雷军去年的演讲记录发现他说过句耐人寻味的话:"智能汽车的本质是四个轮子的智能终端"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或许就能理解为何要在关键部位不计成本投入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移动设备关键时刻掉链子对吧?
(插入符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