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一到长假,看朋友圈里晒高速堵车,就跟看大型行为艺术展一样。
今年十一尤其精彩,简直是车圈的封神之战,或者说,是大型献祭现场。主角,是比亚迪的插混车主,尤其是那些刚OTA完DM5.0带智驾的。他们不是在过节,他们是在渡劫,并且还成功飞升了。
这事儿得从一个最基础的问题说起,长途自驾最怕什么?不是堵,是堵的时候还没电没油。纯电车主们在服务区排队充电,那眼神里的绝望,堪比等待戈多。旁边的加油站虽然也排队,但好歹有个盼头。而今年,比亚迪直接把桌子掀了,他不是来解决问题的,他是来嘲讽问题的。
DM5.0那次OTA,坏了菜了,直接把亏电油耗干到了2.6L。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烧油跑高速,可能比在服务区抢那一度两块钱的“天价”充电桩还便宜。这就很魔幻了,本来插混是为了省油,结果到了高速上,一帮车主发现,诶,烧油好像更划算?电车车主辛辛苦苦排队三小时,充了80%的电,结果一看成本,跟旁边烧油的比亚迪差不多。你说这气不气人?这根本就不是技术问题,这是人性问题!
比亚迪这手操作,不是在做产品,是在修仙。他给用户的不是一辆车,是一个“作弊器”。当所有人都得遵守“服务区补能”这个天道法则的时候,比亚迪车主直接开了个“随身能量块”的挂。满油满电一千多公里,有的甚至奔着两千去。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北京出发,一路开到长沙,中途服务区那些加油站充电桩的爱恨情仇,跟他们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就好比所有玩家都在一个服务器里打怪升级,突然有个人亮出了“无限体力”和“无限蓝条”的牌子。别的玩家还在算着血瓶蓝瓶怎么用最划算,他直接开着金钟罩铁布衫一路碾过去了。他不是来比赛的,他是来当GM的。服务区排队?那是凡人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服务区的功能只剩下上厕所和买泡面。
如果说之前别的混动是把蛋糕分走了一块,那比亚迪这次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他用一种近乎耍流氓的方式告诉你:你们所谓的新能源焦虑,在我这里是个伪命题。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然后就是更骚的,智驾。高速NOA。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开长途最怕的不是累,是无聊和精神内耗。堵车的时候,一脚油门一脚刹车,两个小时下来,感觉魂都被抽走了一半。比亚迪的NOA是什么?它是一个“代练”。你设定好目的地,它自己跟着导航走,自己变道,自己超车,甚至还帮你看着限速。你只需要扶着方向盘,假装自己还在开车。
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荒诞的场景。左边车道的纯电车主,因为续航焦虑,空调不敢开大,音乐不敢听响,眼神死死盯着能量表,精神高度紧张。右边车道的比亚迪车主,翘着二郎腿(当然这是夸张),听着歌,吃着薯片,车子自己在开。同样是堵在路上,一个是在坐牢,一个是在坐牢的旁边看戏。
讲真,这玩意儿你真敢完全信吗?肯定不敢。但它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完全自动,而在于给你一个心理上的“安全垫”。它让你从一个高度紧张的驾驶员,变成了一个“监工”。你看着它开,偶尔介入一下,疲劳感直接下降一个数量级。这才是关键,它解放的不是你的手脚,是你的精神。
写到这里,我感觉比亚迪不像是在卖车,更像是在卖一种物理外挂,专门针对中国特色假期推出的限定版。我突然想起我楼下那家兰州拉面,老板每次都多给一片牛肉,那才是真正的续航。你看,核心逻辑都是一样的,在别人都在卷碗大不大的时候,他直接从“料”这个维度进行了降维打击。
所以,今年十一最爽的,真的是这帮人。他们用最低的成本,跑了最远的路,操了最少的心。省下来的钱和精力,到了景区可以多吃一顿好的,多住一晚舒服的。这才是出行的本质,车只是个工具。
但比亚迪的这种“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不爽”之上的。它用一种近乎残忍的对比,放大了纯电在长途场景下的脆弱,也嘲讽了传统油车那高昂的油耗。它不是解决了所有人的痛点,它是精准地解决了自己用户的痛点,然后把其他所有人都变成了陪衬。这是一种非常“犬儒”的胜利。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不是比亚迪技术有多牛逼,而是它太懂中国人假期的痛苦了。它没想着去打造什么完美的驾驶机器,它就是简单粗暴地给你一个“假期求生舱”,让你能在这个一年一度的大型迁徙中,活得比别人体面一点。
他们不是解决了问题,他们是直接绕过了地狱。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