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让不少人觉得挺突然,也挺值得琢磨的。
主角就是吉利汽车和它旗下的高端电车品牌——极氪。
这极氪,前不久还风风光光地在美国纽约上市,被大家看作是吉利最争气、最能打的“好儿子”,可没过多久,风向就变了。
新闻里说,吉利要把极氪的研发部门给拆了,整合回集团内部,等于说是这个在外闯出名堂的“儿子”,又被大家长叫回家里,要统一安排工作了。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就犯嘀咕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吉利这么做,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咱们得先说说极氪之前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在吉利这个大家庭里,极氪绝对是个特殊的孩子,享受的是“顶级待遇”。
吉利把最好的技术,比如那个很有名的浩瀚SEA架构,都先给极氪用。
还特批它自己组建智能化团队,花大价钱从华为这些科技公司挖人,甚至支持它自己跑到美国去上市筹钱。
可以说,吉利是把极氪当作一块冲锋陷阵的“试验田”,希望它能在高端纯电车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来。
但是,现在的汽车市场,跟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已经不是你造个差不多的车就能卖出去的时候了,而是变成了刺刀见红的“血海”。
大家都在拼价格、拼技术、拼服务,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市场淘汰。
吉利的高层也看明白了,以前那种让旗下好几个品牌各自为战,有点像“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模式,虽然能让每个品牌都很有活力,但也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内部消耗太严重,资源太浪费。
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好几个兄弟都开饭馆,每个人都自己去买菜、自己研究菜谱、自己装修店面,很多事情都是重复的,花了不少冤枉钱。
于是,吉利提出了一个叫“一个吉利”的大战略,说白了,就是要把家里所有人的力量都拧成一股绳,别再各干各的了,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才能更省钱、更高效。
那要整合,第一个要动的,自然就是之前最独立、资源最特殊的极氪了。
所以,吉利汽车花钱把极氪在外面上市的股份全都买回来,让它从美国退市,变成了吉利的全资子公司,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大动作,是把它最核心的大脑,也就是研发部门,给重新组合了。
这次整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极氪原来自己独立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这两个研发团队,直接并入到了吉利集团的研究总院。
这还不算完,吉利还牵头成立了一个叫“重庆千里智驾”的新公司,这个公司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把吉利旗下所有跟智能驾驶有关的人才和技术,全都吸了过去。
咱们可以看看这个新组建的“智能驾驶国家队”有多厉害:首先是极氪自己那一千五百多人的研发团队,这都是有实战经验的精兵强将;然后是吉利研究院里大概一千人的技术专家,他们是技术储备库;最后还拉来了旷视科技旗下的一个叫“迈驰智行”的团队,这是专门搞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的,有五百多人。
这三股力量合在一起,一个规模达到三千多人的“超级大脑”就诞生了,这个人数规模,已经能跟华为、比亚迪这些行业顶尖的玩家掰手腕了。
吉利集团的负责人说得很实在,搞智能化这玩意儿实在太烧钱了,如果没有足够大的规模,是撑不下去的。
与其让好几个团队在自己家里重复地研究同一个东西,还不如把最顶尖的人才、最多的数据、最强的计算能力都集中起来,打造一个全行业领先的智能驾驶平台。
为了领导这个“超级大脑”,吉利还请来了原来华为汽车业务的总裁王军,这可是行业里响当当的人物。
他和吉利自己的首席智驾科学家,还有旷视的创始人,三个人组成了一个“黄金三角”领导班子,一个管战略、一个管技术、一个管算法,分工明确,目标就是要在智能驾驶这条最关键的赛道上,建立起别人难以超越的优势。
吉利之所以这么着急、下这么大力气搞整合,背后其实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压力和市场焦虑。
咱们来看笔账,在整合之前,吉利自己说,旗下各个品牌自己搞智能驾驶研发,一年就要花掉一百多亿人民币,这可是一大笔钱。
更关键的是,很多钱花得没效率,比如一个在高速上能自动领航开车的功能,极氪在研发,领克也在研发,好几个团队都在做同样的事,这就是巨大的浪费。
吉利的高层算过,整合之后,光研发这块每年就能省下几十个亿,因为采购规模变大了,买零件的成本也能再降一些。
省下来的这些钱,都是纯利润。
再看市场,极氪虽然名气大,但销量也遇到了瓶颈。
今年上半年,整个新能源车市场增长很快,但极氪的销量增长却很慢,离年初定下的全年目标差得很远。
它的主力车型极氪001已经上市快五年了,吸引力有所下降。
为了刺激销量,去年一年之内居然更新了三代,这种做法让很多刚买了车的老车主感觉被“背刺”了,虽然短期内订单多了,但对品牌的口碑伤害很大。
一边是研发成本居高不下,一边是销量增长乏力,面对这两座大山,把力量集中起来,降本增增,几乎是吉利唯一的出路。
这个消息出来后,极氪的车主们反应很复杂。
有些老车主就很担心,一位车主就说:“我当初买极氪,就是看中它有自己的技术,感觉很独立、很酷。现在研发部门都没了,完全回归吉利,以后我的车会不会变成一个换了壳的吉利?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有好的系统升级和售后服务?”这种担心很正常,毕竟大家花几十万买车,买的就是那个品牌的独特性和承诺。
现在极氪的核心研发被抽走了,未来可能更像一个销售公司,品牌的“灵魂”好像被削弱了。
不过,也有车主觉得这是个机会。
他们认为,吉利集团的盘子更大,资源更多。
新成立的那个“千里智驾”公司听起来就很厉害,集合了那么多牛人,以后开发出来的智能驾驶技术,可能会比极氪自己单打独斗搞出来的更先进。
这样一来,自己的车将来通过系统升级,说不定能享受到更好的功能,也算是因祸得福。
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正好说明了这次变革的两面性。
对吉利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追求效率和省钱的同时,怎么才能保护好极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高端品牌形象,别让老用户寒了心。
整合之后,吉利的未来规划也变得非常清楚。
那个“千里智驾”公司,就是要打造一个统一的智能驾驶技术平台。
这个平台就像一个技术超市,有不同档次的产品。
以后吉利旗下的车,不管是便宜的还是贵的,都可以从这个超市里选配合适的智能驾驶方案。
基础版的,可能就是支持在高速上自动开、自动泊车;高阶版的,就会用上最好的芯片和激光雷达,目标是能在复杂的城市道路里实现高水平的自动驾驶。
这样一来,吉利就可以把最先进的技术,快速应用到旗下所有品牌的车型上,大大提升整体的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吉利也亮出了自己的王牌:一个是自己建的超级计算中心,算力非常强,能支持复杂的算法训练;另一个是已经跑在路上的两百多万辆智能汽车,每天都在收集海量的真实路况数据,这些数据是让自动驾驶技术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宝贵“养料”。
总的来看,吉利这次大动作,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变革,它不想再当一个传统的汽车制造厂了,而是想抓住智能化这个最大的风口,努力转型成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这条路肯定不容易,但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主动求变,总比坐以待毙要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