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历史的篇章,我们共同回顾往昔的杂志内容,时光倒流至1987年的第3期,《汽车之友》为我们记载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解放CA141的诞生。
无需赘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汽的解放卡车便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回溯至1956年,初代的解放CA10问世,它是以苏联吉斯150型卡车为蓝本,融合了其技术指标而诞生的。尽管是模仿之作,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汽的工匠们克服了重重挑战,最终制造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汽车。这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款量产的车型,更标志着我国结束了无法独立制造汽车的历史。
CA10拥有4吨的载重能力,搭载了一台5.6升的6缸发动机,其最大功率为90马力,最高时速可达到75公里,而百公里油耗为29升。在随后的30年里,解放CA10经历了多次的改良与迭代,相继推出了CA10B、CA10C、CA15等系列车型,成为了当时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令人瞩目的是,家喻户晓的雷锋同志也曾是一名解放卡车的驾驶员,而CA10的形象甚至被印在了人民币的一分纸币上,这足以彰显其在中国的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80年代的到来,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解放CA10已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建设需求。因此,从1980年开始,一汽便着手研发解放的第二代车型。在经过3年的试制并通过国家鉴定后,又历经了3年的生产准备,终于在1986年7月15日,代号为CA141的第二代解放卡车正式亮相,并于次年实现了量产。
该篇文章的开篇如是写道:“承载着祖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全新的解放牌CA141在一汽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及各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正式走向市场。它的问世不仅为一汽,更为中国汽车工业摘下了沉重的‘30年一贯制’的帽子。”
CA141的尺寸达到了全长7205毫米,轴距为4050毫米,载重量提升至5吨,最高车速也增至90公里/小时。它搭载了CA6102型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拥有135马力的最大功率和372牛·米的最大扭矩。相较于其前辈,CA141的流线型设计更显美观与宁静,全曲面的挡风玻璃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同时内饰部分也更为现代化,引入了当时西德的内饰软化技术,告别了冰冷的铁板时代,地板上还铺设了地毯,这不仅提升了安全性,还增强了隔热与减震的效果。
针对老款车型冷却系统的不足和水箱“开锅”的通病,CA141采用了6叶风扇、散热面积更大的新型水箱以及功率更强的水泵,从而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新疆吐鲁番地表温度高达70度的极端环境中,CA141的水箱温度始终稳定维持在80-90度之间。
CA141在技术层面的飞跃不仅代表了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我国生产建设和军队运输的重要支柱。即使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我们依然能看到CA141奋战在第一线的身影。
如今,无论是CA10还是CA141都已成为了历史的一页,但正是这些宝贵的积累与尝试,为中国汽车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解放卡车已经远销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功摘得了全球卡车销量的桂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