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揭秘!
车圈里这出戏,比宫斗剧还精彩!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厂家们为了让自家的宝贝车“一炮而红”,到底能玩出多大的“花样”!
你是不是也经常刷到那种新闻?
就是那种,让你一边直呼“这操作也太离谱了”,一边又忍不住好奇“他们到底怎么想的?”
的文章?
没错,今天咱们就要深度剖析的,就是这么一桩,能让你看完之后,拍着大腿直呼“这脑回路绝了!”
的汽车圈儿的“神操作”!
这事儿得从前两天说起,我一老炮儿,平时就爱琢磨车,给我发了个链接,那表情,比我当年第一次摸到媳妇儿的手还激动。
我点开一看,嚯!
好家伙,这不就是那条在朋友圈里掀起巨浪的新闻嘛!
说的是某个汽车品牌,为了推广他们一款新车,竟然搞出了这么一出“惊世骇俗”的活动。
具体是啥活动呢?
我先不急着说,咱们得层层拨开。
你想啊,现在这汽车市场,简直就是“内卷”的代名词。
你吹你的车省油,他说他的车动力猛,你比配置,他比价格,搞得跟菜市场大妈抢白菜一样。
在这种环境下,厂家们为了能“出圈”,真是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
这次这个品牌,他们想干啥?
他们想说,他们的车,那叫一个“稳”,那叫一个“靠谱”。
听着挺好,对吧?
谁家车不想稳?
谁家车不想靠谱?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他们为了证明这个“稳”和“靠谱”,搞了一个什么“极限挑战”。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极限挑战”的描述,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帮人是认真的吗?”
他们找了一群车主,让这些车主开着他们的新车,去挑战一些…
怎么说呢,极其不合理的工况。
比如,在那些坑洼不平、简直就跟月球表面似的路上跑,或者是在一些…
嗯,非常规的场合下,进行一些“特殊操作”。
你想啊,普通人买车,图啥?
图个方便,图个舒服,图个安心。
谁家没事儿会开着自己的爱车去“探险”啊?
除非你是专业的越野玩家,或者你是去拍纪录片。
可人家这次推广的,定位明明是一款家用轿车、或者SUV,它面向的是咱们广大普通消费者,是咱们每天穿梭在城市里,偶尔周末出去放松一下的普通家庭。
这第一个让人“懵圈”的点就来了:“我就想问问,这跟让一个卖包子的去挑战米其林三星大厨的刀工,有啥区别?”
咱们买车,是想舒舒服服地把家人送到目的地,是想安安全全地把孩子接回家,是想在堵车的时候,能有个舒适的空间,听听音乐,放松一下。
你非要把车逼到那个极限,去挑战那些它本就不该承受的“磨难”,这到底是在证明车的“牛”,还是在证明那些参与挑战的车主“勇”?
我看到一些参与挑战的车主分享的视频,那场面,真是让人捏把汗!
车子在颠簸的路面上,感觉随时都要散架,发动机的轰鸣声,听着都让人心疼。
屏幕里的车主,脸上带着一丝勉强挤出来的笑容,但眼底的疲惫和无奈,是藏不住的。
这哪里是“极限挑战”,这简直就是一场“自虐式”的宣传!
更让我觉得“绝了”的是,那些所谓的“专家解读”,还在旁边煽风点火。
说什么“这充分证明了车辆的底盘强度”、“这体现了悬挂系统的优越性”。
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大哥,咱能不能别这么“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底盘强度,咱平时开在路上,根本用不上那么强的吧?
这悬挂系统,咱平时最希望的是它能把路面的颠簸“吞下去”,而不是让车子跟个弹簧一样往上蹦下蹦吧?
这第二个让人“抓狂”的点就来了:“你想让我的车变成‘变形金刚’,还是想让它变成‘坦克’?
咱能不能先搞清楚,我买的是‘代步工具’,不是‘战争机器’!”
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一些画面。
比如,一位年轻的爸爸,辛辛苦苦攒了钱,买了一辆心仪的SUV,想着以后周末能带老婆孩子去郊外野餐,去海边散步。
结果呢?
他看到这条新闻,他会怎么想?
他是会觉得“哇,这车真牛,以后我开车去西藏探险也没问题!”
还是会觉得“我的天,我每天通勤,路况这么好,我花这么多钱买的这辆车,竟然这么‘娇贵’,稍微有点儿啥,就得变成这样?”
我跟你说,这才是真正把消费者放在心上的思考。
咱们要的,不是一台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车,而是一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提供最大便利和安全感,并且能让我们感受到“物有所值”的车。
我再来说说细节。
你看,那些视频里,为了突出“极限”,故意把路况弄得那么差,车子在泥泞里打滑,在石子路上颠簸,甚至还有一些…
嗯,用“凄惨”来形容也不为过。
我注意到,有些车子的车漆,在那样的环境下,确实是受到了“考验”。
但问题是,我的车,我平时开,我最在意的是它在阳光下闪耀的金属漆面,是它流畅的车身线条,是它精致的内饰材质。
我不想我的车,经常在泥里打滚,然后我还要去担心它的“颜值”会不会受损。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极限挑战”对车子本身会不会有长期的影响?
虽然厂家可能会说,“我们有专业的检测和修复”,但谁能保证,经过这样的“折腾”,车子还能像新车一样,保持最佳的状态?
这就像你让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去参加短跑比赛,虽然他身体素质好,但毕竟不是他的强项,长期下来,会不会影响他的身体?
这就是我说的,“你们是在‘捧’车,还是在‘坑’车?
咱能不能走点儿‘脑子’,别光顾着‘秀肌肉’?”
我脑子里又蹦出来一个画面。
一位刚毕业的小伙子,攒了很久的钱,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
他看到这条新闻,他会怎么想?
他可能会觉得,哇,这车真硬核,以后我有钱了,我也要开它去“征服”一切!
但更多的情况,他可能会觉得,这车看起来,好像有点儿“不适合”我啊。
我每天上班,路况都挺好,我只是想找个代步车,偶尔周末出去玩玩。
你非要给我看这种“硬核”的,我反而会觉得,是不是这车太“粗糙”了?
所以,这事儿,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用力过猛”的营销。
它试图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车辆的某种性能。
但问题是,这种极端,脱离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实际用车场景。
你让一个天天在家研究“如何用筷子夹豆腐”的大家闺秀,去参加“徒手劈榴莲”比赛,你觉得她会觉得这是在夸她“力气大”,还是会觉得这比赛太“吓人”了?
我看到一些评论,有的人说,“这车真硬核,我喜欢!”
也有的人说,“这不就是糟蹋车嘛!”
我觉得,这两种声音,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但作为媒体人,作为用车社,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厂家能够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去解决他们在用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我脑海中浮现出“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境,这汽车本该是服务于大众的现代“良驹”,如今却被拉去做了“苦役”,实在让人扼腕。
比如,你可以通过更直观的展示,来证明车辆的安全性。
你可以通过一些更贴近生活的场景,来展示车辆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你可以通过一些数据分析,来告诉消费者,这款车在日常使用中,能够带来怎样的优势。
而不是,非要搞这么一场“惊世骇俗”的表演,让大家看了之后,觉得“这车…
好像跟我没啥关系?”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
汽车,本质上是为生活服务的。
它应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便利,更安全。
而不是,让我们为了证明它的“强大”,而去做一些“非人道”的事情。
我看到不少人在评论区争论,有人觉得这品牌“有担当”,有人觉得这品牌“不负责任”。
我倒是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时代的阵痛”。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厂家们为了吸引眼球,确实是费尽了心思。
但如何“出圈”又不“出格”,如何“吸睛”又不“伤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所有汽车品牌深思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我听说,这场活动之后,销量好像…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爆炸式增长。
反而是一些平时默默无闻,但产品力扎实,并且营销方式更接地气的品牌,销量反而稳步提升。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正的“干货”,什么是“花里胡哨”。
所以,今天咱们用车社,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伙儿说道说道。
不是为了站队,也不是为了煽风点火,而是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
咱们买车,究竟是为了什么?
厂家在做营销的时候,又应该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我倒是挺好奇的,如果换成你们,看到这样的“极限挑战”,你们会怎么想?
会觉得这车“牛”,还是会觉得这车“不靠谱”?
或者,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更“巧妙”的营销方式,能够真正打动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心?
反正我是觉得,汽车,就应该回归它最本质的属性——服务于人,让生活变得更方便,更愉快。
那些所谓的“极限”,就留给专业赛道和极限探险吧。
咱们老百姓,就安心享受,每一次平稳、舒适、安全的出行。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