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新能源行业的动静,总觉得有些以前的 “定论” 在松动 ... 比如宁德时代的 “宁王” 位置,好像不是那么稳了?
最近看新能源行业的动静,总觉得有些以前的 “定论” 在松动 ... 比如宁德时代的 “宁王” 位置,好像不是那么稳了?而比亚迪,倒是一路往前冲,还有 LG,悄咪咪在某些地方卡了位,这事值得好好
先说说宁德时代,很多人觉得它 “掉队” 是因为市占率下滑,2025 年 4 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市占率跌破 40%,到了 39.44%,这是 18 个月来第一次。但君认为,这不是单纯的市占率问题,是技术路线选择的 “后遗症”。
以前宁德时代在三元电池上优势太大了,市占率一度超过 70%,可现在行业风向变了,磷酸铁锂因为成本低、安全性高,占了市场 82.8% 的份额,宁德在这一块的优势被比亚迪追得死死的 ... 两者磷酸铁锂市占率差距只剩 1.32%,这在两年前是不敢想的。
关键的是储能领域,宁德时代以前是全球储能电芯出货第一、可 2024 年全球市占率从 40% 降到 36.5%。为什么?看电芯容量之争就知道,宁德推 587Ah,阳光电源推 684Ah,表面是容量差,实际是工艺路线的博弈。
宁德用的卷绕工艺,成熟是成熟,但叠片工艺在大容量电芯上适配度高,这是行业共识。宁德为什么不早点转叠片?大概率是现有卷绕产线太多,转产成本太高 ... 毕竟建一条产线要花不少钱,总不能说拆就拆吧?可阳光电源、比亚迪这些企业,没在卷绕上押那么多注,转叠片就灵活多了,这一下就拉开了差距。
再看 LG,它不是靠产能赢的,是靠 “卡位”。怎么卡的?看欧美市场就知道。欧洲有《新电池法案》,要求电池溯源、本地化生产,LG 早早就在匈牙利建了工厂,原材料从欧洲本地采购,生产、回收全在欧洲,完全符合法案要求。
我国企业比如宁德,虽然也在德国建厂,但进度慢了点,等宁德建好厂,LG 已经和大众、宝马绑定了 ... 车企要的不只是电池,是 “符合当地规则 + 稳定供应”,LG 刚好满足,这就把欧美高端市场的位给卡
还有和特斯拉的合作,LG 不是只卖电池,是参与 4680 大圆柱电池的研发,从设计阶段就介入,车企后期想换供应商都难 ... 毕竟换了就要改设计,成本太高。这种 “技术绑定” 比单纯卖电池牢固多了,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就差了点意思,大多还是 “车企要什么,我做什么”,没有主动参与研发,自然很难卡住关
然后是比亚迪,它的 “攻城略地” 不是靠抢宁德的客户,是靠 “垂直整合”。比亚迪自己造汽车,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427 万辆,同比涨了 41.26%,这些车大多用自家的刀片电池,自供率超 90%,这就形成了规模效应 ... 电池产量大了,成本自然降得下来,反过来又能支撑汽车降价,形成良
而且比亚迪不只是自供,还外供吉利、长城这些车企。为什么车企愿意买?因为比亚迪能提供 “电池 + 电控 + 电机” 的一体化方案,不是单纯卖电池。比如它的刀片电池,用 CTP 技术,体积利用率提升 50%,车企用了能增加车内空间,这是宁德单纯卖电芯做不到的。
君认为,比亚迪这是把汽车的优势嫁接到电池上,属于 “跨界赋能”,这种能力比单纯的电池技术难复制。还有海外市场,比亚迪 2025 年欧洲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激增 263.1%,匈牙利工厂马上要投产,目标覆盖欧洲 30% 以上的需求。
它的逻辑很简单:汽车卖到哪,电池厂建到哪,跟着汽车订单走,比宁德单纯找海外客户卖电池有粘性 ... 毕竟车企愿意和能 “就近供货” 的电池厂合作,省了运输成本和时间。
有人说,宁德时代只是暂时调整,等钠电池量产了就能翻盘。可钠电池现在配套的车企太少,奇瑞、长安只是小批量用,短期内很难撑起销量。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已经用到了汉、唐这些主力车型上,销量实打实摆在那。
再说研发投入,比亚迪把汽车的研发经验用到电池上,比如电控技术能优化电池管理,这比宁德单纯投入电池研发高效 ... 毕竟电池最终要装在汽车上,懂汽车的企业做电池,天然有优势。
话说回来,宁德时代不是没有机会。它在海外储能市场还有优势,德国图林根州工厂储能电池年产能 50GWh,服务欧洲户储市场。而且它的麒麟电池,支持 5 分钟快充,技术还是领先的,只是还没大规模应用。要是能把储能的优势和快充技术结合,再加快叠片工艺的转型,未必不能找回节奏。
LG 的卡位也不是没破绽。它在我国市场的份额一直不高,主要是因为成本比我国企业高,我国车企愿意用性价比高的本土电池。而且我国企业也在加快海外建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宁德德国工厂投产后,肯定会和 LG 抢欧洲市场,到时候就看谁的成本控制得好。
比亚迪的问题呢?在于海外品牌认知度还不如 LG。虽然汽车销量上去了,但在欧美高端市场,很多消费者还是认 LG 和宁德的电池品牌。而且它的电池外供比例还不高,主要靠自供,要是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电池业务也会受影响。
这么一看,宁德时代掉队、LG 靠卡位、比亚迪攻城略地,不是偶然,是行业从 “单一技术竞争” 转向 “系统能力竞争” 的必然结果。以前谁的电池技术好谁就能赢,现在要看谁懂规则、懂客户、懂整合。
君猜测,未来不会是一家独大。宁德可能在储能和海外高端市场找回优势,比亚迪在国内和新能源汽车配套市场继续领先,LG 在欧美市场保持份额。毕竟新能源行业太大了,足够容下多家企业。关键是看谁能抓住下一个趋势,比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谁先在这些领域突破,谁就能再领先一步。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