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高层拜访华为,岚图试智选,猛士接入新系统

这么一场汽车圈的会,光看阵容就能感受到点“江湖风暴”的预兆。9月的深圳,东风团队领着三大新能车板块“主帅”,去华为总部,见了老任和他的核心二人组。套上一句大白话,这事就是都带着具体需求来的,没人想白忙一场。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现在车市的日子没以前那么“滋润”,谁能有张王牌就能多活几年,谁要是赌错路子,自家那点优势就会全是“历史”。

你要问这会聊啥,说难听点,缺的是真正能卖得动的爆款。现在的汽车圈可不是单靠技术就能碾压对手,东风手里这三板斧,岚图说自己用的是华为最高级别的智驾方案——HI模式,看起来挺上档次的,可仔细看看销量,那烦恼基本和头发一样越来越“稀疏”。猛士算是刚搭上华为ADS 4系统,新闻稿写得跟过年似的,大家都夸,但到底能不能跑出成绩还得看市场那双“冷眼”。至于奕派,去年有过单月破万的“小高潮”,今年年初就跌到了1000多,让人看着心里拔凉拔凉的。

照理讲,华为划出的两条路挺明了:一是HI模式,车企自己掌舵,华为给你软硬件,再聪明的系统其实就像给你配个外挂,至于怎么造、怎么卖就靠自己手艺;二是智选模式,华为深度参与,相当于让你在流量池里游泳,产品还没出来先被粉丝和媒体炒热,赛力斯“逆天改命”的故事大家都还念念不忘。东风这会看起来想两手都抓,既想要技术支持,又还不舍得放自主权。用咱们的话说,就是“既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但老任的表态,绝对不是什么场面话。“造车归根结底还是要把车造好,安全是最高底线”,这句话说得直白却是硬道理。这几年,圈里流行什么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仪表盘炫酷得能玩手游,但你问问大家真心买单的是啥,无外乎耐造皮实不出毛病,开着安心,出了事故人命有保证。华为这边给出承诺,全力支持东风转型,其实也就是拍胸脯说技术和渠道都能给,但那一摊子车还得靠你自己做扎实。

现在央企搞新能源,基本都在找华为合作。这一轮走得极快,广州那边广汽刚拜访,东风紧跟着就到场。大家都惦记着赛力斯那一波借了华为“猪肉串门”硬是把自己盘活了,谁不想复制那种奇迹?但事后冷静想一想,爆款的密码并不只有技术和流量。你要自己没风味,用户只认华为logo,那就是“人家养大的孩子,你只能分一杯羹”。

东风高层拜访华为,岚图试智选,猛士接入新系统-有驾

说句大实话,东风的难处就是自己“命太硬”——技术底子扎实,家底厚,但真要做爆款就差最后一口气。HI的模式靠自己拼造车,门槛高,失败了就是脸面受损;智选模式则轻松点,但流量是别人的,用户是别人的,最后变成了代工厂。赛力斯成功其实也只是一次“奇迹”,谁能保证下一个爆款也能抄作业成功?

这会双方聊得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合作”,居然直接聊到了企业治理和人才培养。这说明,东风想的不只是“跟华为借条命”,而是要一起来做深层绑定,联手把产业链梳理一遍。东风手里16000吨压铸设备,业内觉得可算是重器,还有高效动力的底子。华为有的是技术和“热度”。从纸面上来看,互补组合确实能拉出一片新天地。可到底能不能擦出火花,还是后续实际磨合说了算。汽车行业都有句实话“造车就是造麻烦”,到时候谁能把问题变成产品优势,谁就能留在牌桌上。

仔细看整个合作,猛士项目已经落地,变成了实打实的新车。岚图前阵子靠HI模式还没跑出爆点,现在想再试智选模式,想的是流量池也来一波救市。说到底,还是看市场脸色,车造出来能不能让老百姓愿意去买单。

任总的话算是彻底点明了宫心计:模式再多都没用,“只要车造不好,其他都是扯淡”。等于给这次东风双线押注直接画底线。不能光看技术,不看基础。到最后还是两件事,敢不敢一头扎进产品,能不能做出普世认同的“好车”。谁能抓住这一点,谁就是明年的赢家。失败了就是一摊“嫁妆”送了华为提升自己,东风自己就成了流量池里的“代工侠”。

回头说东风现在的处境,真是典型的“老树发新芽,根深才能枝壮”。这些年新能源大潮把传统车企冲击得厉害,幸好有老底子能扛着,一旦赶不上时代节奏,吃亏就不是一点点了。这会东风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前面岚图试了HI模式,没爆销量;猛士刚上华为系统,还需要看反馈;岚图再次试智选模式,就是想着能多搏一把。看得出高层已经急了,把三把手都带着直接面见华为最高层,背后意思很简单:要么突破,要么就成别人“故事里的配角”。

东风高层拜访华为,岚图试智选,猛士接入新系统-有驾

东风愿赌两种模式,其实折射出现在央企老大的困境,咱们要流量、要技术,同时又怕失去自己品牌价值。现实中懂的都懂,花钱能买得来“套路”,但买不来“独立”。网易热榜吹得天花乱坠,可最终在售后和安全上掉链子,用户扭头就走,微信电话都骂你,这种滋味谁都尝过。

其实整个新能源转型,都是一次大洗牌。赛力斯借着华为出圈,没两年就成为新秀,但用户究竟是喜欢华为,还是认赛力斯,这里面本身就透着“噱头”。东风这次押注“双模”,就是想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不想只靠一把技术,或一波流量。到底能不能成,还是要看企业自己是不是有勇气把最难的一步迈出去。这里面没有侥幸,只有硬实力和心态。

你要说这些顶层会议管用不管用,说白了就是在拼谁家的高管能下场接地气、谁能做实事。大家嘴上说“产业互补”,可一落地,难题比技术还多。人才培养就意味着要跟华为学技术流,企业治理只能靠自己实打实地改革。谁能真正“重塑造车的基因”,谁就有可能在新一轮洗牌里拔得头筹。

这场会议,表面看是央企与高科技巨头的“双赢合作”,实则是一次把自己身家抛出去找突破的博弈。东风想要的不是单纯的技术栈,而是能带动自己整个集团转型升级。华为想的也不是只做“汽车插件”,而是深深扎进产业链核心。谁能在深度合作里保持品牌的独立性,谁就有最后的发言权;谁只学了个皮毛,最后只是帮华为做嫁衣。

所以说,真正的决定权还在老百姓手里。车好不好、安不安全、售后能不能让人省心,最终都要靠产品立证明,模式口号都只能算“演示版”。高管们热闹一阵,工厂里还是要自己把一张张图纸变成好车。一旦流水线出毛病,模式再高大上,也是白搭。谁能抓住“技术、流量、制造”三位一体,扎实造出靠谱好车,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最后抛个问题,新能源赛道上的爆款,到底是“科技主导”还是“制造本能”?东风这次两条腿走路,是不是在小心翼翼里还带着冒险精神,还是在自我革新里慢慢找平衡?华为的“需求和底线”很清楚,给你技术、给你流量,可底盘要稳、产品要硬。这场央企和高科技的深度绑定,未来能不能成为中国新能源的模板,得往后看。但一句老话还是没错——“只有好车才能赢市场,别的都是铺垫。”

东风高层拜访华为,岚图试智选,猛士接入新系统-有驾

等风来,不如自己造风。这场合作能不能成,时间会给出答案。咱一边看一边琢磨,也许几年后,东风和华为还能演出新的爆款故事。到那时再回头看这场会议,是不是车圈的新拐点,我们都能心里有数。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