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一次电车,感觉越开越上瘾,以前对新能源的偏见太大了,行驶静谧操控顺畅,提速虽不惊艳但体验舒适

说实话,我以前对电动车那是又扭捏又怀疑,感觉就是噱头多过实用。上周朋友拉我试驾了一回,说你不来看看这玩意,别一味黑台面,我抱着好奇心理,结果越开越上瘾。别说,静谧感真的很惊人,启动那一刻我脑子还懵了半天——这是发动机发动了吗?根本听不到声,跟油车轰轰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我记得当时开的是台中端电动车,续航官方标的是400公里,实际体感(样本少)大概320左右,天热天冷都有差别。市郊开车不快,操控挺顺手,就是转弯时有点飘,我当时猜测是重心分布的原因——毕竟电池装底盘,重量集中,转弯力学反应跟传统车不太一样,但后来我又想,也可能是心理作用——毕竟以前对电车有轻飘飘印象,开着总容易紧张。你们有类似的体验吗?

开了一次电车,感觉越开越上瘾,以前对新能源的偏见太大了,行驶静谧操控顺畅,提速虽不惊艳但体验舒适-有驾

说到提速,这倒不像网上说得那么凶猛。我是喜欢推背感的那种人,开那台电车时,起步的感觉不算猛,稳稳当当,没油车那种瞬间爆发的快感。但有个销售笑我说:你这思路有点老派了,电车体验是要看线性加速和持续力,不是拳头打脸的那种,这话也有道理。我后来翻了翻笔记,发现在低速区间,电车起步虽然平缓,但持续推力非常稳健,反复踩油门不会像燃油车那样闷头涨转速,感觉比较顺滑。这样的差别,说实话得花点时间适应。

聊到维护和成本,我在充电站听一维修师傅说:电池和控制系统故障后,直接换总成,修啥?太复杂了,时间也长,费用也高。这让我有点头疼,毕竟听起来不像是随便修个零件那么简单。一个老用户还抱怨买辅助驾驶的服务,车里自带功能还得再充会员费,感觉像是软件赚钱套路(这段先按下不表)。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维修虽贵,起码配件还能修,技术通用、渠道广泛,碰到坏零件还能自己解决。

开了一次电车,感觉越开越上瘾,以前对新能源的偏见太大了,行驶静谧操控顺畅,提速虽不惊艳但体验舒适-有驾

有趣的是,几个车主讨论续航费用时争论挺大。一位从事财务的朋友算了笔账,说:我家油车跑500公里得花120块油钱,电车同样距离算下来才30块,充电一天大约三毛钱。另一位车主反驳:别光算充电,还得算电池折旧,维修以及会员服务费,算下来多半花不起这么便宜的钱。我心想,其实这算账确实复杂,不是单看充电价格那么简单。你自己算过一次纯电和油车的养车成本吗?

北方朋友反映冬天续航问题特别严重,电车续航一降就直降20%甚至更多,电池效率变差,暖气开启还耗电明显。听交警说,最近一些北方城市的纯电车冬季事故率有增长,部分原因来自续航焦虑和应急措施不足。这让我怀疑,靠电动车过冬真的靠谱不?是不是得专门加装电池保温或者其他升级才能适应北方环境?没细想过,但感觉厂商应该有义务提供针对不同气候的解决方案,不然车主买了是吃亏。

开了一次电车,感觉越开越上瘾,以前对新能源的偏见太大了,行驶静谧操控顺畅,提速虽不惊艳但体验舒适-有驾

因为在郊区开,充电桩还不算密集,在高速服务区见到几个充电口,排队也不是特别长,粗略算,有时候充满电得1小时左右,按现在的技术水平,真心觉得充电时间还是一大硬伤。我问过销售:厂家有没想过快充到15分钟内的方案?他说目前快充电池寿命影响很大,厂商更倾向均衡续航和寿命。但15分钟你能想象吗?就跟给手机充电一样快,开车的时候走走停停,差点忘了你在充电!我自己都开始幻想这个场景了。

保值率这块大家都很关心,说真的,电车保值率比普通油车差不少。油车买了3年后贬值多是猛跌,之后趋于平缓。电车则是每年都在贬值,主要还是电池老化和新技术更新换代快有关。我有个朋友,他去年买的纯电SUV,年底打算换新车,二手报价比买入价低了25%,店里的人都说:这车今年过后卖就更惨了。这让他挺纠结的。其实我也好奇,这是不是跟政策补贴削减和市场认知变化有关?不确定。

开了一次电车,感觉越开越上瘾,以前对新能源的偏见太大了,行驶静谧操控顺畅,提速虽不惊艳但体验舒适-有驾

说到对比,我还对比了一下同价位的燃油SUV和这款电SUV。燃油SUV油耗大概8-9升百公里,保养频繁但维修资料齐全;而电车的充电成本低、保养少,却修理复杂且配件更换成本高。两者各有优缺点,我朋友也感慨:我开油车开得轻松,电车得算计充电啥时候方便,脑袋累。你有没有因为充电问题,特意改变过出行计划?

最后问一句,你们觉得,未来的车型研发,是该优先解决电池寿命和续航,还是在车内智能化体验上下功夫?我其实觉得都重要,但目前的体验里,续航和充电便利性真是差点意思。开着电车的那种轻灵感倒是挺让人上瘾的,只是觉得背后还有好多还没解决的麻烦和成本。

开了一次电车,感觉越开越上瘾,以前对新能源的偏见太大了,行驶静谧操控顺畅,提速虽不惊艳但体验舒适-有驾

哎,说到这里,我得去检查下我那张老油车的维修记录,看看到底哪台车更省心更安心……你们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