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牌摩托,三环风,长江750的引擎声还在耳朵里嗡嗡作响。北京的冬天,早晨六点,天没亮,风已经开始找人麻烦。骑摩托出门那会儿,脸冻得像刚从冰柜里掏出来,手指头僵硬到连钥匙都差点掉地上。你问我图啥?图个啥呢,说白了就图个不晕车。班车那玩意儿,晃得我脑袋瓜转圈,硬是把我送进了摩托大军。那年北京摩托圈子,体制内的A牌闪着金光,B牌C牌混在边缘,谁手里有A牌,谁就是马路上的老大哥。可惜我没那命,只能混三环外的小江湖,偶尔做个风里的硬汉。
说起体制内的摩托,嘉陵、长江、本田,油光锃亮,专人打理。骑那种车出门,气场两米八,遇到交警都得点头问好。那会儿A牌跟家里祖传玉镯一样金贵,外人想碰都难。私人摩托?稀罕物。八十年代北京,谁家有台摩托,整个胡同都得沾光。邻居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从“今天排队买豆腐了没”变成“你家小子骑上摩托了?厉害!”那阵子飞虎队在长安街上呼啸,皮夹克、马靴、爆炸头,骑着摩托当街炸街。人说那是青春,我觉得那更像一场大型的城市实验,谁都想试试风有多大。
九十年代,摩托命运大转弯。政策跟变魔术似的,说收就收,摩托一夜之间成了“外来人口”。三环成分界线,B牌想进四环?做梦吧。那会儿我家在三环外,工作在五环外,天天摩托出勤。每次翻补胎、修链条,手冻得不想动,还是得咬牙顶着。摩托的自由感和苦涩味,只有真骑过的人懂。那会儿北京城的早班路上,摩托扎堆,大家互相点头,像默认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你说现在电驴子多?当年摩托大军飙起来,电驴只能当观众。
你问我为什么这么执拗?有人说是图方便,有人说是耍帅。其实啊,更多是那股子不信天不服管的劲。政策堵得死,心里那点不服输就越拱火。年轻时谁听得进劝?家里人一劝摩托危险,脑袋一热,反而骑得更带劲。说白了,哪有什么青春无悔,都是用补胎和熬夜换来的。
摩托被限制后,城里的声音也变了。有人骂摩托吵,有人嫌不安全,数据摆出来,事故率确实高。可真说到电驴子,谁敢拍胸脯说比摩托省心?现在早晚高峰,电驴子左冲右突,红灯绿灯像没看见。你说治理摩托是进步?我看更像换个马甲的折腾。北京路变宽,车变多,规矩还是那一套,摩托下去了,电驴子上来了。换了个主角,剧情一点不新鲜。
偶尔会想,要是摩托没被限制,现在是不是另一番景象?摩托解禁和不解禁,其实早就不重要。老摩友们陆续退场,头盔、摩托服都当传家宝送人了。夜里做梦,能梦见自己还骑着那台老摩托,风吹过耳边,像回到八十年代胡同口。那味道,现在满街的电驴子找不回来。
说句实在话,摩托那点风光和狼狈,只有真在三环外骑过冬天的人才懂。自由和苦累捆一块卖,谁买谁知道。北京摩托的黄金年代?也许真的过去了,可三环外的风和老伙计们的笑声,还会时不时在脑子里打转。现在说摩托解禁没意义,倒是每次过马路,看见电驴横冲直撞,总觉得熟悉。城市的故事就这样,换主角不换剧情,观众也懒得鼓掌。
有时候我会琢磨,城市和人的关系,不就是一场拉锯战?你想快,城市偏慢;你想慢,城市催你跑。摩托圈的事,最后还是成了北京人嘴里的“老段子”。现在的孩子,估计都没见过三环外摩托大军的盛况,讲给他们听,像在说评书。你家有摩托的故事吗?你还记得那年冬天在三环外追风的自己吗?欢迎留言,别让这些记忆只活在老照片和段子里。
SEO关键词就这么混进来——北京摩托、三环外、A牌B牌、摩托解禁、电动车治理、北京交通故事、摩托历史、体制内摩托、八十年代飞虎队。没事儿,咱就爱聊聊这些老味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