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这块硬骨头,谁不啃一口都怕落后,对吧?
可偏偏,零跑汽车,那个靠着低价策略把一众对手打得七零八落的“性价比之王”,这次硬气地拒绝了目前最火的“智驾外挂”——华为的乾崑系统。
这事儿,简直是给热闹的汽车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你想想,现在市场上,谁不羡慕问界M9那种“开挂式”的销量和价格坚挺度?
华为的这套方案,简直是新势力的“速成丹”。
可零跑的高管曹力,在十月份的沟通会上,把话撂得明明白白:“我们铁定不装乾崑。”
这声明一出,那些月子里关于零跑会“投靠”的猜测,瞬间成了空谈。
但咱们得琢磨琢磨,零跑这步棋,是真傻,还是另有乾坤?
笔者的经验是,那些能坚持到最后的品牌,往往都是“倔强”的。
零跑的底色,就是“全域自研”。
看看人家最近的成绩单,1到9月交付量稳居新势力榜首,这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他们能把B10这种带激光雷达的配置,硬生生压到十万出头,靠的就是对核心部件的死磕和掌控。
这种“成本手术刀”,只有自己手里有技术才能挥舞得动。
所以,拒绝华为,是他们基因里的本能反应。
他们相信,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能把尖端技术,用亲民价格做出来的公司。
曹老板的原话,字字千金:“市场终究会奖励把技术做成平价产品的公司。”
可这条自研的“独木桥”,走起来,那叫一个烧钱如流水。
零跑每年将研发资金的十五个百分点以上,紧紧锁在智能化领域。
未来五年,光是研发投入就计划砸下五百亿,团队规模要扩充到一万两千人。
这哪是做车企,分明是在搞一场长期的科技军备竞赛。
这种投入,意味着他们必须在产品上撕开新的口子。
零跑刚推出了D19,一款直指三十万的旗舰SUV,这是要冲破自己长期固守的二十万“舒适区”。
一个靠“性价比”起家的选手,想往上爬,用户会拿着放大镜审视每一个细节——“你的高阶智驾,够不够格撑起这个价位?”
目前来看,零跑的智驾能力,确实还处于“修炼中”的阶段。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系统“不靠谱”的吐槽比比皆是,甚至有试驾者反馈销售都建议“暂缓使用”。
咱们不妨代入一下车主的心情:花了三十万买车,结果智驾还得小心翼翼地开,那种感觉,多别扭?
这就像买了一本《道德经》,结果首页翻开是本小学算术题。
然而,自研派的队伍里,零跑并非孤军奋战。
吉利系、蔚来、理想、小米,他们都坚信,智能驾驶是品牌的“技术定海神针”,是不能外包的。
这就像古代的武林高手,谁会轻易把自己的独门绝技,交给外人去雕琢?
再看另一边,华为系合作的阵营,那是“起飞”的姿态。
问界M9热销的数据,简直是教科书式的范例,证明了技术赋能带来的巨大市场回报。
人家合作的车企,交付量蹭蹭往上涨,价格带覆盖广,形成了全层级的市场渗透。
华为的合作模式还在进化,比如和广汽推出的“双核”模式,试图在标准化技术和品牌个性之间找个平衡点。
这种对比,让零跑的选择显得更加艰难。
他们要走的,是“少林内功”的路子,慢,但求根基稳固。
曹力也强调,他们尊重华为,甚至在鸿蒙生态上还有合作,这表明他们的态度是“技术合作不等于智驾合作”。
零跑的创始人朱江明,用真金白银表达了信心,连续增持自家股票,这动作,比任何口号都响亮。
他相信,零跑能用自研的技术,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但现实是残酷的。
零跑的平均单车售价在下降,毛利率远低于那些“抱大腿”的同行。
这说明,低价策略的“双刃剑”效应已经显现。
没有高附加值的技术支撑,价格战打到最后,就是比谁的抗压能力强。
这就像苏轼在《赤壁赋》里写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零跑在巨大的市场洪流中,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他们不愿做“半价理想”,非要做“技术定义者”。
他们必须在未来几年内,把那份宏大的研发规划,变成用户可以触摸、可以信赖的驾驶体验。
如果自研的L4能在2026年落地,那零跑的地位将彻底改变。
咱们拭目以待吧。
零跑这次“不站队”的决定,是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但也让他们有机会,真正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技术灵魂”。
这场没有捷径的修炼,注定精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