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一听到“价格战”这个词,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往往不太美好,总觉得是商家们在进行一场“七伤拳”式的比拼,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大家普遍认为,降价就意味着要压缩成本,而压缩成本不外乎就是降低原材料标准、克扣员工工资、或者使劲压榨供应商的利润。
这么一来,产品质量可能就没法保证了,服务也会打折扣,最后吃亏的好像还是我们消费者。
但事情的真相,往往和我们的直觉不太一样。
历史上真正能把价格打下来,还能赢得市场和尊重的企业,他们玩的根本不是这种低级的“自残游戏”,而是一场深刻的“成本革命”。
他们不是在省钱,而是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花钱、去组织生产,最终创造出了一套让对手根本无法模仿的成本结构。
这就像是,别人还在用算盘算账的时候,你已经用上了超级计算机,这其中的效率差距,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咱们不妨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一百多年,去看看两位“祖师爷”级别的人物是怎么做的。
第一位是美国的亨利·福特。
在1908年那会儿,汽车绝对是富人的专属象征,一辆车卖一两千美元,对于一年收入只有几百美元的普通工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当时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在想办法把车造得更豪华,卖得更贵。
但福特却有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他想让为他造车的工人们,也能开上自己生产的汽车。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把汽车的价格降到一个普通人能够承受的水平。
他的灵感来源说出来可能让人觉得有点意外,是芝加哥的屠宰场。
他看到屠宰场里,猪的尸体被吊在传送带上,从一个工人面前移动到下一个工人面前,每个工人只负责切割一个固定的部位。
福特就想,既然猪可以移动,为什么汽车不能移动呢?
于是,他颠覆了当时所有工人围着一辆静止的汽车底盘团团转的生产方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流水线”。
流水线的核心,就是让产品动起来,而人待在原地,专注于一个简单的动作。
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变,却带来了效率上的核爆炸。
以前,几个技术娴熟的老师傅组装一个汽车底盘,需要花费超过12个小时;而上了流水线之后,这个时间被惊人地缩短到了一个半小时。
同时,福特还推行了“标准化”生产,让每一个零件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可以互换。
这样一来,不仅生产效率高,维修也变得极其简单方便,大大降低了后续的使用成本。
更绝的是,为了不受制于供应商,福特干脆自己投资买了矿山、橡胶园和铁路,把整个产业链从头到尾都控制在自己手里,把中间环节的利润全部挤掉了。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福特T型车的价格从最初的850美元,一路降到了1924年的260美元,这个价格只有竞争对手的七分之一。
福特用这种方式,硬生生把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也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转方式。
时间来到二战后的日本,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大师——丰田。
当时的丰田公司面临的是一片废墟,物资极度匮乏,市场狭小,资金紧张,根本没有条件去模仿福特那种大规模、大投入的生产模式。
在这样绝望的环境下,丰田的工程师大野耐一等人,摸索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生产哲学,就是后来风靡全球的“丰田生产方式”,也叫“精益生产”。
如果说福特是通过“规模”来压倒成本,那么丰田就是通过“精细”来消灭成本。
他们的核心理念是,彻底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
丰田定义的“浪费”非常广泛,比如,生产出来的产品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是浪费;工人在生产线上等待零件,是浪费;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更是巨大的浪费。
为了消灭这些浪费,他们发明了几个关键的工具。
一个是“准时化生产”(JIT),意思是生产线的下一个环节需要什么零件,上一个环节才立刻生产并送过去,保证不多生产一个,不多占用一分钟。
这样一来,工厂里几乎没有库存,大大节约了仓储成本和资金占用。
另一个是“自働化”,这个“働”字带个人字旁,意思是给机器赋予人的智慧。
一旦机器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异常或者造出了次品,就会立刻自动停机报警,防止问题扩大化,确保每一个出厂的产品都是合格的。
最关键的,是他们倡导的“持续改善”文化,鼓励每一个基层的员工都动脑筋,为改进工作流程出谋划策。
丰田认为,一线工人才是最了解生产问题的人,他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宝藏。
正是靠着这种像拧毛巾一样,把每一滴水都挤出来的精神,丰田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造出了比美国车更省油、故障率更低、价格还更便宜的汽车,最终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福特和丰田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高明的价格战,打的不是钱,是思想,是管理,是体系。
现在,这股浪潮也来到了我们中国。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中国企业也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成本革命。
我们看到了很多聪明的做法,它们既吸收了福特和丰田的智慧,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
比如,有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就像当年的福特一样,大力发展垂直整合,自己生产电池、电机,把核心部件的成本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有的快时尚电商平台,把丰田的“准时化生产”运用到了极致,先用小批量的订单测试市场反应,哪个款式卖得好,再迅速追加生产,极大地降低了库存风险。
还有很多工厂,正在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给生产线装上“眼睛”和“大脑”,用人工智能来检测产品质量,用大数据来优化生产排程,效率和精度都远超从前。
更有企业开创了“生态型降本”的模式,通过打造一个由数百家合作伙伴组成的生态系统,大家共享供应链资源,共同研发,抱团取暖,把整体的成本降到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水平。
这些实践都证明了一点:降低成本的道路,不是向外压榨,而是向内挖掘。
它考验的不是企业有多狠心,而是企业有多聪明,有多大的决心去进行自我革新。
这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制造业的筋骨,也必将诞生出新一代能够引领全球成本效率的中国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