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正好跟修理厂的老陈唠嗑,他一开口就说:你知道吗?现在这车卖得再火,修起来才真麻烦。我心里那个堵,毕竟这已经不是啥新闻了,销量数据造假,订单泡沫,这事儿之前听说过,但昨晚大媒体终于跟着点破了。
说实话,这数据上的泡沫大得吓人。比如9个月乘用车订单超过5000万,这还不包括商用货车。理论上,咱们一整年再加上去年,最多也就到2900万辆左右——这一点数据对比挺扎眼的。你说订单多,这半年就超出正常市场了,合着这背后是掺了水。销售数据跟经销商给工厂的报备数据差异很大,光这点就能证明不少造假。
但你想啊,这股风到底从哪吹起来的?我猜一部分是厂商压力所致。不敢说全是战略欺骗,但营销那段,我就开始怀疑。有次我去车展,旁边展台销售跟我说:现在搞数据,订单多了,股价才活蹦乱跳。这话让我觉着他们更关心钱,消费者根本成了附属品。
想起上个月我和经销商小李聊天,他说,有些品牌订单是拿客户信息瞎填的,哪儿有没有真正成交没人管,重点是达标。别说消费者了,连供应链环节都得配合上,零部件上游有时其实压根不知道厂家到底卖了多少车,就给你发料和备料,这背后成本和节奏完全乱套。说穿了就是一锅粥。
不过我得收回一点,之前觉得这造假得厂商刻意为之,可细想又不是那么简单。汽车研发其实像搭积木,缺了一个零件都很难按时上线;造假订单再多,厂家得配合生产和供应链节奏,瞎来的话早出问题了。这说明造假可能是供应链和销售、财务共谋,甚至是把一些客户意向单当真。这层关系比我想的复杂多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去年某品牌爆出供应链矛盾,导致供不应求,调配失误,厂家把部分意向单直接当订单算,结果交车时间一拖再拖,经销商都直接怼厂家。那场面有点尴尬。你想想,账面上数据漂亮,实际却是给消费者气得跳脚。
对比下同价位车型的实操体验,你买的是一辆数字上火热的车,但实车交付过程却像个长期挂起的订单,甚至预约一两个月变正常。有家朋友买车等了半个月又喊说交车再延,问他感受,他无奈牙膏似地吐槽:买车不跟抢票一样难才怪。数据光鲜背后究竟折射的是啥?供求失衡,还是厂商被逼无奈?
供应链说到这里,我得用个家常比喻。做车就像做一桌饭,零件是菜,供应商就厨师。你想碗汤多浓郁,得看每个厨师多少厨艺和材料供应准不准,还得看饭桌什么时候有人在哪坐。造假订单就好像餐厅老板告诉厨师,这桌上有人40人吃饭,厨师按这个准备,实际只来了20人,资源大浪费,饭菜凉着没人吃,资金也堵在那里。这个锅,供应链又怎么背得下?
有件事挺有意思的。我猜说不上调研数据,感觉这半年里,不少经销商都有点怕自己的数据丢人,于是私下花钱买点订单做点假活。这个现象有样本少的初步调查支持。你说这还算是销售正常竞争吗?偏偏市场竞争残酷得让人焦虑。
剖开层层结构,我还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厂商和经销商不自己吐泡泡,非得外加数据泡?难道他们真自己都看不懂市场?某天听修理工老李叹气:这些车卖出去多了,维修保养压力也跟着翻倍,客户质疑买了个闹心货,我还得给他们修。真是养车没养你,养你心力交瘁。
说到价格,我算了个粗略账:这些虚假订单制造出来的销量数字,挂市场价大概能多出几百亿资金估值。但这个价值究竟在哪里?交税呢?如果按这些虚假订单交税,那企业亏的是谁?按我对政策的理解,不够透明的数据税务部门怎么能盯得紧?(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接着说消费心理这块。我发现消费者买车时焦虑挺普遍——怕买到泡沫车,怕被割韭菜。我朋友小刘做销售,给我吐槽:买车的人不过想安安心心开,业绩压力下谁愿意给他讲真话?这悖论你让人咋办?打算买车的你难道不怕被忽悠吗?
我自己也不是特别乐观。这么一折腾,销售数据越造越高,消费端错位的罪魁难道只是厂家?我猜供应链中的小零件也在怀疑这些报告,毕竟它们一部分是靠真实订单保命的。没细想过,但这也算一种无形压力吧。
我没法肯定说这泡沫什么时候破,也没法料到何时行业能自净,但我在想,有没有可能买车人,渠道人,甚至是那些默默准备零部件的工厂员工,能多些话语权?毕竟,假订单做多了,谁最后怕的不是激增的退车、坏账和信任崩盘?
对了,回头讲讲我朋友小李的那句话,他补充了句:按理说,厂家公布数据得实实在在,你吹多大牛,咱就交多大税,谁还敢造假?你看,这话说得没毛病,但现实又是另一副面孔。
那你们呢,买车时会不会去查查销量数据?还是只看眼前价格和促销?或者干脆对销售话都半信半疑?我问问大家,你怎么辨真假订单,怎么选靠谱车型?咱聊聊,毕竟这事儿还没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