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马路上只剩下路灯踩着惯常的节奏闪烁。小区门口的电动车,和人类半梦半醒时一样,表情僵硬地等着充电完成。充电桩好比深夜心理医生,听它们诉说焦虑:“这点电,送外卖能跑几个单?”“明天早班,你能不能争点气?”夜风里带着一丝胶皮和电解液的混合气味,这是都市人的烟火气,周末凌晨也不会消散。
“你有没有试过,骑着电动自行车在新年寒潮里找充电点,手机、车、心情全都快‘没电’?”如果你是外卖员、快递小哥,或者只是晚归的一位单身青年,面对剩电1%的红色警告灯时,才知道什么叫“续航焦虑”真正的威力。显然,“充电五分钟,骑行一小时”大多是广告里才有的传奇。
可这个局面, 似乎要被打破了。最近,地铁口、商场旁、郊区的快递分拨点偶尔能见到新“生物”——长得还是电动车的模样,却不会插在电源上嚎叫一晚。涂装上印着“氢能车”几个字母,比卖保险的还新鲜。这玩意儿,不用电,也不用油。只是加点氢,飘着跑上一天,末了还排一地水珠——听起来有点科幻。
理性剖开整个事件,就是 氢能车开始悄然登场。从技术原理看,氢能车是靠“氢燃料电池”工作的。氢气经过燃料电池,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氧气相遇,然后流出电能,顺便丢下一点水。和锂电池说拜拜,不怕冬天冻僵,也不等充电五六个小时。在广东东莞,氢能两轮车已经量产,几十辆挂着“氢能先锋”的外卖箱开始上街。山东青岛的更猛,几百辆共享氢能车扎堆冒头,主打的就是新鲜和撑场面——“城乡最后一公里”,用氢来填补。不疼油、不怕电,看起来挺美。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看关节。我习惯先问两句:一、加氢站在哪?二、氢气运费怎么算?三、车是不是没电池不出问题?这就像,遇到一具全新尸体,旁人先感叹“死得奇特”,我已经在琢磨“死法能不能复刻”。现实里,氢气车归氢气车,关键是氢怎么来、去哪加、花多少钱、谁来修。
目前的主旋律是——氢能车能跑,但加氢站少得可怜。大城市想铺一圈加氢点,比清清白白办个案底还难。氢气又轻又躁,管着它像养只成天想飞的鹦鹉。储存和运输,全是技术难项。加一罐氢,说不定比老电动车充两回电成本还高。总不能等着快递员凌晨三点,背个氢气罐绕街游荡吧?
再说安全。氢气爆炸看新闻都够刺激的了,现实却不能用“俄罗斯转盘”式的勇气做底色。虽然技术进步让氢能电池安全性大幅提升,但老百姓的恐惧心理,一时半会也脱不了敏感词名单。这有点像法医见惯了血腥现场后谈笑风生,路人听着则是两腿发软。理论与心理,这两道“证据链”永远不能只顾其一。
话虽如此,不能因为氢能车有短板就止步不前。道理和法医干活差不多:发现蛛丝马迹就排查比对,流程一层层跟进。政府顶着头疼也在推动,毕竟“碳达峰、碳中和”口号喊得热闹。地方试点先走一步,大公司研发也还在路上。成本之事,若有量产、政策补贴,悄悄地、慢慢地,也许真能便宜成“白菜价”。谁知道哪一天,社区大妈能在电梯间吹出“加氢比插电还快”的牛?
顺手调侃一句,“电动车生不逢时,赶上正值能源革命”。真到那天,快递小哥凌晨收工,不再为少几格电池念叨,改为打听哪条街新装了氢气喷头。到那时,孩子作文里也许会写,“我的爸爸是氢能小分队,冬天送外卖绝不掉链子。”
说到底,氢能车到底能不能替代传统出行,是一场现实与理想的缠斗——是技术进步快,还是人的观念和基础设施跟得上?这和侦查破案挺像,见到新线索,既不能喜形于色,也别一口咬死,留两分余地,看清全貌才好琢磨。
最后抛个问题:如果基础设施完善、成本降下来,你会接受这位“不耗电不耗油”的氢能新伙伴吗?还是说,你依然坚守充电桩旁,觉得新事物终究过眼云烟?像我们法医日日扒开线索、探究死因那样,面对出行的变革,你会做旁观者,还是率先尝试?
放下手头的检材,天快亮了。马路依旧,疲惫的电动车和“氢能新人”,会不会共同等待下一个黎明的试用报告?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