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出车展会场,看到停车场里那台奇瑞风云T11,心里还在琢磨那车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坐在车里,感觉比我家那个中型SUV还要宽敞得多,尤其后排的零重力座椅让我忍不住试着往后靠。有人在问我,这车开起来怎么样?我也还没试完,但可以说,它那增程式系统,听起来就特别顺滑。
说到尺寸,这车长大概5.2米(我估算,标准的长途车类型),轴距3.1米(这个不用猜了,车内空间感觉就像一辆中大型MPV),我大概体感一下,后排腿部空间最少有一拳多点(一米八左右的人坐进去都不憋屈),后排座椅还能放倒,车上的家人都觉得这次长途可以很轻松。
但我也在想,空间大,动力够用,这是硬核,还是靠花架子堆出来的?其实我心里知道,奇瑞在研发端投入了不少。从动力角度看,这个增程系统,结合1.5T发动机,换句话说,就像一台微型的热水壶,1升油大概能转出3.7度电(体感不算太低,尤其是在高速奔跑时),给你一个大模样的续航。纯电续之内都在220公里出头,满油满电超过1400公里,基本上可以使我家上下班一周不用担心。
再说安全配置,那个AR-HUD怎么说呢?比我预想得还要清楚。就像在电影里看虚拟抬头影像,导航、速度都能一目了然。其实我挺喜欢在导航上点点头,突然就想到:这个语音系统会不会太强大?类似那个AI大模型,连续跟它对话问路,可能还会像跟朋友聊天一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那台车的中控大屏,居然是30英寸的,6K深度,色彩特别鲜艳。有个细节是我没怎么注意到——副驾驶那块也集成了多功能屏幕,电影、投屏都很方便,尤其长途的时候,感觉视野一下就开阔了。车内采光也特别好,全景天幕的高透光玻璃让我记得刚刚是个阴天,但车内明亮安静。
我还在思考:这车智能化程度到底到哪一步?你说那什么六座独立座椅组合,其实就像家里的沙发组合,最重要的是配上暖风、按摩、调节功能,二排还能用零重力座椅,把我那背部酸痛的问题几乎都解决了。这种人性化设计,倒让我觉得买车,未来反倒变成买舒适。
说到这,我不得不问,国产车确实发展快,但会不会有人担心配置堆砌?我觉得没有那么复杂。这次奇瑞的配备,不能只看数字——比如快充15分钟到80%,这其实和我平时约个咖啡的时间差不多。还支持大功率外放,露营时给手机和露营灯供电,内心想:‘这算不算一个家庭级的全能帮手?’
你注意过那轮圈了吗?21英寸的多辐轮圈看上去挺硬核,虽然我没把车开出来感受悬挂表现,但猜测,肆意坑坑洼洼都不用太担心,毕竟车身调校显得很厚重。可不可以说,这个车的底盘调教,像人在穿钢丝一样,既有弹性又有韧性?我还在猜测,不细想的话,车内的隔音效果怎样?毕竟我一边想这问题,一边觉得可能静音也只是平均水平。
我曾听门店的销售说:这车要是真能跑个十年,没大毛病,基本算很值了。这是个惯话,没人会把安全性能挂在嘴边,但我知道,这种大块头的车要特别有生命力。再说,我也在问自己:如果这个车用三五年,维护成本会不会很头疼?拍脑袋算个心算,整体用油用电的成本比,每日上下班,大概60元油钱,加上偶尔充电,心里估算大约一百块左右,别的没算……不知道这样的粗算准不准确,但感觉还算可以。
突然想到一件事:这车支持的智能辅助,未来可能会不会更智能?比现在多点什么自动跟车或者夜间识别多一点?我也曾心想,国产车不再是多功能拼盘,好像真有点技术细节上的用心。
说到这里,难免还会有个疑问:你会不会觉得,越是国内车的竞争越激烈,要不要花那么多精力堆软硬结合,其实硬件都赶上了,剩下的就是用户体验。可我总注意到,像我这个普通消费者,其实最怕的还是开起来不顺手。你看,那车机系统流畅度究竟怎么保证?(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猜,是不是像手机一样,不停升级的操作算法,把用户体验打磨得更加顺滑。
谈点让我心头一窟窿的小情绪。我挺喜欢它的大空间,但有时候,麻烦就是麻烦在用起来的繁琐。比如说调节座椅,要点动都要盯着按钮一会儿。航空座椅体验,虽然豪华,但操作复杂,怕未来车上人满为患,也会变成找按钮找半天。或者,真的要相信国产车的技术过硬吗?有没有可能这些设计,还是像我那天看到的一台车,自认为有趣,实际上细节上还真没怎么打磨到极致?
可再想想,国产车一年比一年强,真是个不可忽视的趋势。开着这车去郊游,最大的感受还是空间、动力、智能,像是给我和家人打造了个移动的家。但最终喜欢一辆车,还得看你用得顺不顺手。你说,未来这个车会不会变得更智能点?还是说,它的人性化只是表面功夫?我突然懵了,也许,也只是车内那个调节座椅的按钮,一次简单的被我反复按压的动作,才是真正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