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与蜀道装备联手成都,氢能重卡基地年底投产
7月的成都总是有点闷热。那天在群里刷到一条消息,说丰田和蜀道装备合资的新公司已经注册下来了,名字挺长——蜀道丰田氢能科技(四川)有限公司。2.36亿的注册资本,这数字让我这开老普锐斯的车主眼皮跳了两下。再看股权分配:丰田占一半,蜀道装备拿45%,剩下5%归了蜀道集团,但听说表决权还是给了装备那边。这种操作,我家楼下修理厂老板都说“日本人算盘打得精”。
其实早在四月份就风声出来,说要合作建厂,用TPS那套生产方式本地化做氢燃料电池。我问过一个干设备安装的小哥,他说青白江区现在工地热火朝天,今年底估计真能见到新厂房冒烟。
关于管理层也有意思。董事长是秋田隆,人家原来就是丰田中国高管;总经理胡圣厦,80后,据说对四川这块儿产业链门清。我同学在成渝高速跑物流,说他们内部都传,这波合作主要瞄准西部市场和绿电资源,“靠山吃山”,不外如是。
其实提起新能源乘用车,不少人觉得合资品牌这些年没啥水花。但氢能源领域,好像又是一盘新棋局。去年进博会还展示过“换氢”模式,现在看来是真的要落地成渝走廊。据维修师傅吹牛,“以后大货车不用等充电啦,一换罐子就满血复活,比你加油还快。”他嘴里的数据水分不少,但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耐久性据称翻倍、100万公里免维护这个事儿,在我们这种天天担心三元锂衰减的人看来还是很诱人的。
再聊点冷门配置。有朋友开进口MIRAI,说那个自带空气净化功能实际用起来夏天滤芯贼贵,一年得换两次,不然空调口飘怪味。他还吐槽国内加氢站太稀疏,有一次差点困路上,只好拖回去找维修师傅临时改装储气瓶应急——结果第二周直接被交警拦查。这些糗事,在未来如果重卡批量铺开,加注网络跟不上,还真可能变成行业小插曲。
至于产品线,这次合资公司定调三块:重卡、低空无人机、还有储能系统。我记得去年四川发布那个《中长期规划》,喊着2027年全省推广4000辆以上燃料电池汽车,我当时以为只是喊口号,现在倒像真有人动手做起来了。而且低空经济这个词儿最近常听销售顺嘴提,他们推测以后搞巡检或山区运送物资,全靠轻量级无人机搭载小型燃料电池组,那续航比锂电靠谱多了。不过业内八卦也不少,有老工程师私信我,其实初期成本压不下来,小众项目想赚钱还早着呢,只不过政策风向正好,所以各路玩家先圈个地盘再慢慢磨技术。
讲个旧闻头吧。有一年去重庆参加新能源展会,无意间遇到亿华通的人喝茶闲聊,他们透露自己更偏向技术研发和集成,而不是直接铺市场应用。所以这次丰田双线布局,看似重复,其实策略不同。一边深耕研发,一边押宝场景落地,也算把鸡蛋分篮子放稳妥点。不少老司机私底下讨论,要是真让大批量国产核心零部件实现本土供应链,到时候售后养护价格肯定亲民很多,再不像前几年进口件动辄几万吓退人。
最后一点题外话:今年春天邻居买了一台混动车,每回洗车都念叨动力弱、不敢远途跑高速。他看新闻说未来纯绿氢供给稳定后,大城市限行政策或许对传统油混收紧,于是琢磨着二手出掉换辆新技术路线的。“但愿哪天咱们普通用户也能选上便宜耐造又环保的国产‘加罐即走’车型。”他这么唠叨的时候,我们几个围观,都觉得离现实其实没那么远——只等这些巨头们把路修通,把坑填平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源自行业微信群、汽配城维修技师及公开工商登记材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