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了腾势N8L那个所谓的“场景化体验”文章,我第一反应不是车好不好,而是现在车企的PPT部门,是不是已经集体飞升,开始修仙了。
什么“商务会谈”、“亲子时光”、“心灵庇护所”,我寻思我买的是一辆车,一个四个轮子加一堆铁皮的工业品,怎么在你嘴里就成了移动的赛博道观,随身携带的任意门了?
这味儿太冲了。
这种把车包装成“生活方式全能伙伴”的玩法,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务正业。当大家在卷续航、卷算力、卷价格卷到快要道心破碎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小机灵鬼,突然“悟”了,说我不卷这些硬的,我卷软的,我卷“场景”。
这叫什么?这叫打不过你,我就重新定义战场。物理上干不掉你,我就在玄学上超越你。
就说那个“移动的智能会客厅”,投资人李泽楷在金融街路边,十分钟后见客户,然后车里“座椅自动调整”、“氛围灯变蓝”、“释放雪松香气”。
我看到这里直接一个战术后仰。
我作为一个常年在各种稀奇古怪地方见客户的中年人,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任何一个正经的投资人,约客户在自己车里谈上亿的生意,客户心里想的绝对不是“哇哦好有创意”,而是“坏了菜了,这是准备噶我腰子还是让我签高利贷?”
安全感,朋友,安全感是商务谈判的第一要素。在一个随时能一脚油门把我拉到河北的封闭空间里,你跟我说静谧性堪比图书馆?我谢谢你,我只想活着走出这辆车。这根本不是什么商业洞察,这是《刑法》阅读理解题。
这种场景的构建,它不是为了真实的用户,它是为了那些渴望成为“剧中人”的用户。他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精英人设”的付费皮肤。他不需要真的在车里开会,他只需要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可以配上一句“今天的会,就在移动的办公室里开了”,然后享受下面一排“666”和“大佬牛逼”。
这,就是品牌玄学的一种下沉实践。奔驰的玄学是那个三叉星,告诉你“老子有钱”。腾势N8L的玄学,是试图告诉你“老子不但有钱,还有品味,而且时间管理能力强到变态”。
然后是那个“全家的移动乐园”。后排17.3英寸娱乐屏放《海底小纵队》。
诶,我问你,这和你在车里给娃一个iPad,有什么本质区别?没有。但车企把它集成进去了,就显得高级了,就成了“场景”。就好像你本来是自己带泡面,现在酒店房间里给你备了一桶,虽然还是那玩意儿,但感觉立刻升舱了。
最让我绷不住的是那个“儿童遗留提醒”。这个功能当然是好的,是技术的善意。但你把它作为核心卖点之一拿出来讲,就有一种黑色幽默。这等于是在对着所有父母大声喊:我知道你们心都很大,大到能把亲生孩子忘在车里,但别怕,我的车比你更心细。
讲真,我有时候觉得,现代人对安静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对财富的追求。昨天我家楼下那个狗,叫了一晚上。所以那个“都市中的心灵庇护所”,程序员下班在车里待半小时,这个我信,而且我严重怀疑一半的已婚男性都这么干过。
这半小时,是男人最后的倔强,是通往家庭责任前的最后一次深呼吸。
但腾势把这个也做成了一个“模式”。座椅放平,音乐流淌,香氛弥漫。这个行为就从一个略带心酸的个人习惯,变成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产品体验”。
你知道这背后是什么吗?是车企把你的痛苦,精准地提炼出来,再打包成一个解决方案,然后高价卖给你。它在对你说:“看,你的那点小心思,我懂。来,买我的车,我让你每天的‘自我逃避’都变得更高级、更舒适、更有格调。”
这简直是商业鬼才,三体人看了都得递根烟。
至于后面的什么“移动录音室”、“紧急应变”、“社交沙龙”,逻辑都是一样的。它把一个产品,从一个“工具”,强行拔高成一个“解决方案集合体”。这就像一个压缩毛巾,本来就是块毛巾,但人家告诉你,浇上不同的水,它就能变成帐篷、变成厨房、甚至变成一个乐队。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这个比喻有点离谱,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内味儿就对了?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是修罗场。所有人都杀红了眼,都在掀桌子。当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大家都没利润的时候,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不是继续降价,而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我不跟你聊车了,我跟你聊“生活”。理想是第一个把桌子掀了的,直接喊出“冰箱彩电大沙发”,把家搬进车里。然后所有人都疯了,开始往车里塞各种东西。
堆!都可以堆!把所有东西都塞进去!
腾势N8L就是这个思路下的一个集大成者。它试图告诉你,你买的不是一辆SUV,你买的是你全部生活场景的可能性。你买的不是硬件,是生活管家服务。
这套逻辑,对消费者的PUA能力,简直是雷电法王杨永信级别的。
因为它在不断地暗示你:你的生活不够好,是因为你的工具不行。你商务不成功,是因为你没有移动会客厅。你家庭不和谐,是因为你没有移动乐园。你个人不幸福,是因为你没有心灵庇护所。
你看,焦虑就这么制造出来了。而解决方案,就是刷卡。
所以,腾势N8L到底是一辆什么样的车?我不知道。但它绝对是一个顶级的“车圈重塑师”。它重塑的不是车,而是你对“一辆车应该干什么”的认知边界。
但这种重塑是有风险的。当所有车企都开始卷“场景”的时候,最后大家会发现,又回到了原点——同质化。你能想到的场景,对手下个月就能给你像素级复刻,甚至做得更极端。今天你是移动会客厅,明天人家就是移动足疗房。
这种军备竞赛的终点,就是把车子变成一个功能臃肿、操作复杂的“四不像”。
说到底,我还是那个观点: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验,不在于特斯拉的FSD,而在于能不能处理好一个从路边鬼探头的老头乐。同样,一辆车所有花里胡哨的“场景”功能的终极考验,也不在于那个永远光鲜亮丽的PPT,而在于它最基础的那些东西——开起来顺不顺,坐起来晕不晕,万一撞了,顶不顶得住。
你把车内整得跟个精装房一样,又是会客又是K歌,结果底盘调得稀烂,开起来像条船,那又有什么用呢?那不叫“场景化”,那叫本末倒置。
当然,我不是说N8L就一定不好,我只是对这种“万物皆可场景化”的营销风气,抱有一种犬儒主义的警惕。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车,首先得是车。
在它成为你的庇护所、办公室、游乐园之前,它得先是一个能安全、可靠、舒适地把你从A点带到B点的交通工具。
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常识。
但在这个所有人都“颠了”的时代,常识,反而成了最稀缺的东西。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