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尼赛思黯然退场,玛莎拉蒂待价而沽,超豪华品牌怎么了?

车圈风云突变!

各位看官,备好茶点,今天咱们聊点劲爆的——那些金字塔尖的超豪华品牌,莫非要集体“翻车”?

先说个让人唏嘘的,捷尼赛思,这名字都略显生僻的韩国高档品牌,眼看就要在中国市场“卷土重来”了。

捷尼赛思黯然退场,玛莎拉蒂待价而沽,超豪华品牌怎么了?-有驾

何谓“卷土重来”?

说白了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坊间传闻,经销商们已然萌生退意,直营店也陆续歇业,更令人咋舌的是,每售出一辆车竟要倒贴百万巨款!

这哪里是经营,分明是慷慨解囊!

究其缘由?

归根结底,是对中国市场缺乏敬畏之心。

无论你的座驾多么尊贵,品牌多么显赫,踏入中国,就得俯下身段,揣摩本土消费者的偏好。

反观捷尼赛思,三年内三易主帅,且每位掌舵者的策略都南辕北辙,一会儿高举品牌大旗,一会儿又急功近利地追求销量,令经销商们无所适从。

捷尼赛思黯然退场,玛莎拉蒂待价而沽,超豪华品牌怎么了?-有驾

试想,经销商也要糊口度日,你朝令夕改,他们如何应对?

追星集团愤而退出,南京、宁波、重庆的门店相继关张,半数销售渠道陷入瘫痪。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前脚刚放出风声要推进国产化,后脚项目负责人便拂袖而去,这本土化策略简直成了一场闹剧。

深层原因在于,韩方始终不愿放权,固执地认为自身模式才是圭臬。

唉,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遥想当年的广汽菲克,外方独揽大权,结果呢?

对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一窍不通,最终只能黯然退场。

豪华车并非金刚不坏之身,并非倚仗名气便可在中国市场予取予求。

捷尼赛思在北美市场被誉为“韩系宾利”,能与奥迪分庭抗礼,到了中国却水土不服,年销量仅千余台,上半年更是惨淡,仅售出四百余辆。

捷尼赛思黯然退场,玛莎拉蒂待价而沽,超豪华品牌怎么了?-有驾

莫非中国消费者都是门外汉?

在上海外滩上演无人机灯光秀,拼出“你好中国”,这种华而不实的举动,远不如提升售后服务来得实在。

区区十几家门店,又能覆盖多大的范围?

入门级车型售价不菲,却连360度全景影像都付之阙如,顶配车型价格高昂,却依旧采用十九寸轮毂,配置之吝啬令人咋舌。

如今,韩系车整体市场份额已跌至冰点,却依然摆出“全球豪华品牌”的姿态,这番做派又能给谁看?

有网友犀利地指出:街头偶遇此车,十有八九会误认为是山寨宾利。

经销商更是怨声载道:卖一辆亏损巨大,难道要我倾家荡产做慈善?

早该离场了,这次切莫再来!

捷尼赛思黯然退场,玛莎拉蒂待价而沽,超豪华品牌怎么了?-有驾

抛开捷尼赛思不谈,再来看看玛莎拉蒂。

近日也传出消息,称玛莎拉蒂也在寻觅买家,意图“待价而沽”。

尽管官方尚未证实,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此事恐怕并非空穴来风。

玛莎拉蒂,也曾有过辉煌时刻,三叉戟徽标,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梦想之车!

然而,近些年玛莎拉蒂的日子并不舒坦。

销量下滑,质量问题频发,品牌形象也大打折扣。

个中缘由?

鄙人以为,一是玛莎拉蒂产品迭代速度迟缓,难以跟上市场节奏。

如今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玛莎拉蒂却依旧固守燃油车阵地。

捷尼赛思黯然退场,玛莎拉蒂待价而沽,超豪华品牌怎么了?-有驾

二是玛莎拉蒂定价过高,动辄百万起步,令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试想,当今消费者购车,愈发理性务实,不仅看重品牌,更注重性价比。

玛莎拉蒂除了名气稍胜一筹,还有何优势可言?

论性能,不及保时捷;论舒适,逊于奔驰;论科技感,更是被特斯拉甩在身后。

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消费者终究会选择更具价值的产品。

因此,超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确应深刻反思。

并非倚仗品牌光环便可高枕无忧。

若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务必正视中国市场,洞悉中国消费者的诉求,推出契合本土市场的产品。

捷尼赛思黯然退场,玛莎拉蒂待价而沽,超豪华品牌怎么了?-有驾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超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已无立锥之地。

只要放下身段,潜心研究市场,依然大有可为。

毕竟,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消费者的需求也千差万别。

例如,可以推出更具亲和力的车型,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消费者能够触及。

亦可强化售后服务,优化用户体验,让消费者感到物超所值。

还可积极拥抱电气化浪潮,推出纯电动车型,迎合消费者对绿色出行的需求。

总而言之,超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能否把握机遇,战胜挑战,端看其是否有此决心与实力。

话至此处,在下不禁想问:诸位看官认为,超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前景如何?

您又钟情于哪个超豪华品牌?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一同探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