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天气,特别是南方地区,动不动就冲上40摄氏度,感觉马路都能煎鸡蛋了。
很多开了新能源车的朋友们,心里可能也跟着这温度一样,有点焦灼。
网上不少人开玩笑说,咱们引以为傲的国产新能源,是不是被这大夏天给“烤”出原型了?
过去总听说冬天是电动车的“坎”,续航里程打折厉害,得当“电动爹”一样供着。
可没想到,这夏天一来,热浪滚滚,对电动车来说,挑战一点也不小,甚至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续航刺客”。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不是技术真的不行?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夏天电动车续航缩水,这不是哪一家车的问题,也不是咱们国产车独有的问题,这是一个全世界所有电动车都要面对的物理规律。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两个“用电大户”在悄悄地消耗你的电量,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
在明处的这个,大家都熟悉,就是咱们的命根子——空调。
大夏天开车,不开空调那简直是移动桑拿,根本没法待。
可这车载空调,是个不折不扣的“电老虎”。
咱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一台家用的挂机空调,功率一般在1000瓦上下,也就是说开一个小时,大概消耗一度电。
车里的空调压缩机为了能快速把几十度的车内温度降下来,功率只会比家用的更大,启动瞬间甚至能达到3、4千瓦。
假设一辆车的电池是70度电,标称续航500公里,在高温下,空调系统为了维持车内凉爽,一个小时消耗掉2度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2度电,换算成续航,就意味着有十几、二十公里的里程就这么在原地“蒸发”了。
如果是在堵车的路段,车速慢,空调长时间高负荷运转,那电量下降的速度,确实会让人心里发慌。
所以,夏天续航打个八折,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能量消耗。
说完了明处的空调,咱们再来看看那个藏在暗处的、更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电老虎”——电池热管理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说是电池的“私人保健医生”。
咱们都知道,锂电池是个“娇贵”的物件,它有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温度区间,大概就在20到30摄氏度之间。
温度太低,它活性不足,放不出电;温度太高呢?
问题就更严重了。
持续的高温,会加速电池内部化学物质的老化,导致电池容量出现不可逆的衰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池越来越不耐用”。
更极端的情况下,如果热量散不出去,还可能引发“热失控”,也就是自燃,这可是天大的安全问题。
所以,当你的爱车停在露天停车场,被太阳无情暴晒一两个小时后,车内温度可能高达七八十度,紧贴底盘的电池包,温度也很容易就超过50度的警戒线。
这时候,这位“保健医生”就不能闲着了,它会立刻启动,调用冷却系统给电池降温。
于是,你可能就会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车明明锁着,人也不在车里,但车头或车底却传来“嗡嗡”的风扇声。
别担心,这不是车坏了,这正是热管理系统在拼命工作,通过启动冷却液循环泵和散热风扇,把电池的热量带走。
而它工作的能量来源,自然也是你电池里存着的电。
这就形成了一个双重消耗:你在车里开空调要用电,你不在车里,车子为了保护电池,自己也在用电。
这两面夹击之下,续航里程的减少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套给电池降温的系统,技术上也有高下之分。
在一些比较早期或者价格非常入门的车型上,可能用的是最简单的“风冷”,说白了就是用风扇吹。
在天气凉快的时候还行,可到了40度的大夏天,外面的空气本身就是热的,用热风给电池降温,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聊胜于无。
而现在咱们国产主流的新能源车,普遍都用上了更先进的“液冷”系统。
这套系统就像是给电池装上了一套精密的“水冷空调”,通过冷却液在电池包内部的管路里循环,能非常高效、精准地把热量带走,确保电池工作在舒适区。
这套系统效果是好,但它本身运行起来,水泵要转、风扇要吹,自然也是个耗电的设备。
所以,即便技术更先进,这部分为了安全而付出的能耗,也是无法避免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这是个物理难题,那我们天天说的“遥遥领先”体现在哪呢?
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
面对共同的难题,谁能解决得更好,谁才是真正的领先。
而咱们中国的工程师们,恰恰就在这场与高温的“战斗”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从根源上想办法去优化和突破。
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热泵空调的普及。
传统的汽车空调制冷,原理比较简单粗暴,就是个纯粹的耗能过程。
而热泵技术,更像一个聪明的“热量搬运工”,它能以更高的效率,把车厢里的热量“搬运”到车外去。
根据大量的实测数据,在夏季制冷工况下,热泵空调的能效比可以比传统空调高出50%甚至更多。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达到同样的制冷效果,热泵空调花的电更少。
如今,这项过去只在高端车型上才有的配置,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十万、二十万级别的国产新能源车上,这就是实打实的技术进步。
更深层次的变革,来自于车辆整个电气架构的进化,比如现在越来越火的800V高压平台和碳化硅功率器件。
这个听起来有点专业,但道理很好懂。
我们都知道,电流通过电线会发热,电流越大,发热越厉害。
而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
要想实现同样的功率(比如给电机供电),我们可以用低电压、大电流,也可以用高电压、小电流。
800V平台,就是把整车的电压等级从过去的400V提高了一倍。
这样一来,在传输同样功率时,电流就可以减半,因为发热量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所以整个线路的发热损耗理论上可以降低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从源头上减少了发热,电池和电控系统的散热压力就小了很多,热管理系统也就不需要那么拼命地工作,自然就省电了。
再加上碳化硅这种新材料的应用,它在处理高压大电流时的能量损失比传统材料更小,进一步提升了效率。
从比亚迪、小鹏、理想,到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智界,中国品牌正在引领这波高压平台的普及浪潮,这才是真正从物理底层去解决问题的硬核实力。
所以,夏天的高温,对新能源车来说,确实是一场严峻的“烤”验,但它更像是一块试金石。
它考验的不仅仅是电池本身,更是整车的热管理能力、三电系统的效率和背后深厚的技术积累。
正是在应对这些极限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才更能看清楚,国产新能源车的进步是全方位的,是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积累起来的。
当然,作为车主,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小窍门来安然度夏,比如尽量把车停在地下车库或者阴凉的地方,避免长时间暴晒;上车前,可以先用手机APP远程打开车窗通通风,把车里的热气散掉一部分再开空调,这样空调的负担会小很多;在设置空调时,也不必追求极致的低温,设定在25、26度的舒适温度,让它自动运行,既省电,体感也更舒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