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三大进口轿车,开过一辆就是大哥,坐过的更是不得了

40年前的三大进口轿车,开过一辆就是大哥,坐过的更是不得了-有驾

听说过一辆车能让全村人轰动,赶着来围观吗?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普通百姓出行还靠自行车或步行,路上突然驶过一辆“伏尔加”专车,那就是乡亲们茶余饭后的头号谈资。这些进口专车不仅承载了当时中国官场的威严,也成了几代人心里的“高端梦”。可这些车到底有多稀罕?谁坐过?为什么说能在后排靠着厚实沙发晒太阳,连冬天都能汗流浃背?这背后的故事,恐怕比电影还精彩。

40年前的三大进口轿车,开过一辆就是大哥,坐过的更是不得了-有驾

一边是坐着“红旗”指点江山的正省级大佬,一边是副省干部勉强挤上“伏尔加”,群众自嘲坐公交那叫“头等舱”。当时开这些进口专车的司机可不简单,肩膀上都扛着责任,油门一踏,前排是领导,后排满是规矩和目光。车没出事儿,司机回家才敢睡个安稳觉。至于坐过这些车的人,随便一个称号都能吓大家一跳,师长、司局长都是“起步价”,弄得老百姓想沾点福气,只能距离两米远指着议论几句。可这些响当当的大车背后,真的有大家想的那么风光、神秘吗?比如那台烫到出汗的苏联暖风,背后藏了啥故事?稍微动动脑子,这里头可不只是在炫耀炫耀。

40年前的三大进口轿车,开过一辆就是大哥,坐过的更是不得了-有驾

回过头看,进口专车在当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也是实打实的“舶来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业刚起步,自造轿车还在摸索阶段。进口车主要来自苏联和东欧,比如伏尔加、吉姆、华沙,都是那会儿中国官场的“座驾天团”。有个顺口溜说得好:“大红旗、小华沙,吉斯、吉姆、伏尔加”,谁坐什么车,地位高低一目了然。

民间百姓见到这些车多数是在大街上,或者路过汽车修理厂。北京人艺剧场对面常年停着一排老进口车,那可是全城男孩的“车库梦想”。当时不少老车司机都成了街坊里的名人,因为开过一次吉姆或伏尔加,逢年过节还得被邻居拉着炫耀。

40年前的三大进口轿车,开过一辆就是大哥,坐过的更是不得了-有驾

官方说这些进口车皮实、结实,故障率低。事实却是,波兰华沙车球头多、故障多,时常得扔修理厂溜达个几天。倒是伏尔加和吉姆因为按苏联寒带标准设计,发动机冬天就像煤球炉,不怕冷,零下30度照常启动车。可好处之外“副作用”同样明显:暖风热得让人冒汗,一开大档,一车人跟进了桑拿房一样。司机们修车都得练出点“歪主意”,比如发动机零件不够了,直接用吉普212的配件顶上,就像用馒头蘸酱油下饭,凑合但实用。

普通人能接触到这些车的机会非常有限。偶尔哪个亲戚“沾光”,借政府车接个婚,车上的亲友轮流拍照,满村传开,也成了小孩子们记忆里的“豪车初体验”。

40年前的三大进口轿车,开过一辆就是大哥,坐过的更是不得了-有驾

很多人以为,进口轿车下放到基层以后,日子会一帆风顺。实际上,表面风平浪静,暗处却波澜四起。八十年代后,“伏尔加”这样的车不再只是干部专属,逐渐下放到县团级,甚至退役后变成了出租车。很多“退役专车”被普通人买回去,有的开成了家里的“压箱宝”,有的直接挂上出租车标志开始“二次创业”。不少亲戚朋友一听说熟人买了辆“原装正宗政府车”,都凑着去体验一圈。

40年前的三大进口轿车,开过一辆就是大哥,坐过的更是不得了-有驾

不过,买下来容易,用好难。油耗高,配件贵,倒是发动机还能自己改一改,比如换成吉普212的化油器算是民间“黑科技”。但油贵配件贵,一次小碰撞,维修费都赶上半辆新车价。不少人后悔冲动消费,不如买辆国产车图省心。

还有些人质疑,花近十一万买台“退役”伏尔加,还不如去买两套小院。到90年代末,这些当初风光无两的洋车市场价一路下滑,保养成本还是高。农村偶尔还有人拉着这些老爷车娶媳妇,实际上一脚油门下去,还不如“夏利”省心。

40年前的三大进口轿车,开过一辆就是大哥,坐过的更是不得了-有驾

反方声音开始冒头,质疑用政府车下放、退役再流入市场,会不会让“身份”成为稀缺资源,谁坐着心里都飘?而有些人只看到了这些进口老车的高成本与后续负担,感叹“豪车情结”不过是个虚火。

40年前的三大进口轿车,开过一辆就是大哥,坐过的更是不得了-有驾

真相往往比想象更狗血。你以为进口车就等于好用、拉风、安全?可惜现实就爱打脸。比如当年吉姆车被夸结实无敌,边上碰卡车自己一丁点事没有。可司机们私下却清楚:车是结实,安全带呢?那会儿可没普及,真出事人带不住。一些老司机,开多了进口专车,腰里没少挂“护身符”,上路像打仗一样小心翼翼。

前面说暖风给力,实际上有的冬天冻得发动不着火,只能钻到底盘下焐火。能点着发动机的,不只靠技术,更多靠“运气”和人的毅力。退休后的“伏尔加”摆进了出租车队,身份骤降不说,维修点遇上点抢手的配件还得排队。

最具反差的是:当大家最后都能买到“正宗”伏尔加、大吉姆,在街上放肆开的时候,它们已经沦为市井传说,谁也不再拿它们当个大人物“身份证”。北方司机们讲起那些年引以为傲的豪车生活时,其实更多是在讲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记忆。豪车只是道具,真正特殊的,是那段气氛和经历。

此前那些下放到基层的“军区司令专车”,一旦流入民间,原来的光环瞬间褪色。买家觉得是“捡漏”,“洋垃圾”情怀多过实用。政策层面上,政府也意识到该转型了,加快国产自主研发,不再迷恋“进口”标签。

表面上,随着国产化突飞猛进,进口老爷车逐渐从新闻和朋友圈消失。可暗中,一股更大的浪潮正酝酿。有人珍藏这些老车,怀念当年官场的荣耀,甚至有藏家开始高价收购报废伏尔加,其实是想追一把时代的怀旧风。

新的问题出现了。配件稀缺、维修难度增加,哪怕花大价钱修好,究竟开出去是为面子还是为情怀?有人说:“这就是情怀买单。”也有人犟嘴:“时代早就过去了,别留恋。”

各方声音更对立了。有老干部坚决捍卫这些“有身份的老爷车”,把每一次发动都当仪式。年轻人则笑,这些车油耗大、污染高、噪音重,车上的豪华大沙发还不如现在电动车一键按摩省心。感情牌和现实问题,像两条车道越开越远,和解似乎变成了一种奢望。

其实这么看来啊,大伙儿追捧进口专车,还不是跟风虚荣、好面子?一辆老伏尔加,也就那会儿稀罕,现在看,就是个铁皮大棚,油耗还赶不上咱村东头的三轮摩托实在。说来说去,谁没点“觉得坐专车特有面”的心态?可要是真指望当年那些进口车带你飞黄腾达,别闹了,省下的十几万买辆新车,啥都不耽误。别被这点虚头巴脑的“身份感”绕晕了:你看那些当年嫌弃自主品牌的,如今还不都认准国产,谁还天天琢磨着买退役吉姆、华沙?如果真觉得这些车多高级,那就把高油耗、难维修都兜起来,敢不敢?

其实,真正牛的不是车,而是敢创新的思路。进口专车再酷,时间一拉长,还不是沦为二手市场的“年画”?反正我羡慕,但也就图个乐,真让选,我宁可买辆小电动,省心划算。还把“专车神话”唱成新国货神话,这逻辑,咋看咋别扭。

你说,一辆退役的老伏尔加、吉姆、华沙,现在还值得花大价钱收藏、追捧吗?有人说那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是时代的符号,但也有人觉得就是开过的老破车,再怎么有故事,也比不过现在国产车的实用。大家是愿意为一份情怀买单,还是更看重当下生活的实用?车子的身份光环,到底有没有“保质期”?欢迎下方说说你的看法,咱们好好掰掰这个“专车神话”还能火多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