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圈,每一匹黑马的崛起背后,都有一场腥风血雨般的厮杀,零跑汽车的上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生死较量,2025年,这种张力被拉满了。
朱江明和零跑,和理想、小鹏、蔚来、小米站在同一个赛道,但他们起步线的泥泞和孤独感,是别家难以想象的,那种“随时资金断裂”的压迫感,像冰水一样灌进骨头。
2015年,朱江明在西班牙瓦伦西亚街头盯上雷诺Twizy,回国拉上老搭档傅利泉,当年就拍板成立零跑,起步仓促,没人看好他,身边声音全是质疑。
2019年1月3日,零跑的首款车型S01在北京水立方亮相,理工男的理想落地了,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闷棍,S01市场反响冷淡,全年销量不到1000台。
新势力造车的冬天来得特别早,2020年不可抗力席卷全球,零跑资金链几乎断裂,接连89批投资人来访,竟然没有一分钱到账,朱江明承诺自掏腰包发3年工资,这承诺里有决绝,也有无奈。
那一年,朱江明开始死盯“三张财务报表”,不仅看自己公司的现金流、负债率、应收账款,也分析同行们的账本,市场嗅觉变得更狠更准,每笔钱都花得刀刀见血。
零跑为了活下去,杀进网约车市场,推出性价比车型T03,T03的出现成了零跑的救命稻草,市场和投资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家公司。
杭州千岛湖的闭门会议上,零跑高层讨论未来三年路怎么走,增程路线、冲击新势力前三、智能化,这三件事被写进战略蓝图,彼时外界还在嘲笑增程“落后”,零跑却赌上最后的筹码。
时间来到2021年,零跑稍微喘了口气,C11车型终于上市,蔚来、理想、小鹏相继IPO,资本市场给了新势力们一丝暖意,零跑也进入上市冲刺期。
C11这台车,2017年就立项,造型磨了10轮,S01的失败一度让C11项目搁浅,资金链紧张时,项目甚至按下暂停键。
增程路线确定后,朱江明一声令下,C11重启研发,增程版本加速上马,结果是,2021年上市就成了三四线市场的爆款。
2022年,零跑在港股上市,募资70亿港元,2023年,C11增程版上市,和Stellantis集团签战略合作,零跑总算熬出了头。
市场上,“半价理想”的说法开始流传,理想主打增程+家庭SUV,零跑直接学,定价比理想低三成到五成,避开正面硬刚,把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当作自己后花园。
零跑全国1500家门店,浙江、江苏、广东这三省分布最多,甚至下沉到县城,C11的“疯狂堆料”策略,让15-20万的车有30-40万的体验,这种性价比,让同价位对手几乎无从招架。
朱江明在2025款C11发布会上说得很直白,越级产品、极致性价比,是零跑活下来的核心逻辑,新能源大势已定,剩下的就是在行业寒冬中咬牙坚持。
2025年,卷王之争升级,小米YU7发布会刚过,朱江明在苏州论坛坦言压力山大,雷军一小时30万辆订单,摆在面前的现实是,谁敢松劲谁就被拍死在沙滩上。
零跑无法像小米那样一夜爆红,过去的路线注定了他们低调务实,只能靠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在夹缝里硬生生杀出一条路。
核心零部件,全自研自造,电池包、电驱、智能座舱、智驾系统,全部自己来,80%的三电系统都自产,动力总成成本低同行35%,从底层到整车,零跑几乎把控了全链条。
买不来的零件,零跑就选一线品牌里最便宜的型号,或者二线品牌的中高端,用最极限的方式压缩成本,只要不影响体验和质量,所有能省的地方都不放过。
零跑的LEAP技术架构,是“四叶草”中央集成电子电气平台,CTC2.0、800V高压快充、全栈智驾、智能座舱,一套方案能通吃所有车型,最大限度提升通用率。
C10和C16,零部件通用率高达80%,C16其实就是C10改款,为了抢占6座市场,理想L9热卖,零跑就立刻跟进,3个月内新车上市,速度快得让人咂舌。
C系列4款车,零件高度通用,支撑了零跑“半价理想”的底气,这种平台化、模块化,也是燃油车时代压缩成本的老招数,零跑用在新能源车上,玩得比谁都溜。
零跑的产品线分A、B、C、D四个系列,每个系列用同一个产品平台,每年推新,节奏感极强,极大节省研发和制造成本。
2025年,零跑的研发费用29亿元,不到小鹏的一半,更远低于理想,但研发投入增速很猛,2025年一季度就涨了53.8%,性价比打开销量后,零跑下一步就要拼体验升级。
朱江明承认,智驾领域早期一直跟随,2025年开始大力投入,团队从300人扩到500多人,面对小鹏MONA 15万级城市智驾的冲击,零跑必须加速追赶。
2024年12月,朱江明带着六大核心研发负责人和5000多名工程师合影,十年,六大带头人没换过,底盘、架构、芯片、算法,全部自研,技术底子终于筑牢。
新能源的舞台上,不是只有一夜成名的天之骄子,零跑用自己十年的坚持,给所有人上了一课,活着,才有资格谈未来。
2025年,车圈战争还远没到终点,零跑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理想,还是被更卷的对手反超,一切都悬在半空。
零跑逆袭记:从资金链断裂到县城爆款,2025年车圈“卷王”是怎么炼成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