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只卖14辆车,停产整车,净资产暴跌超80%,这家曾年销33万辆的车企到底经历了什么?[中汽协数据] 众泰汽车,这个曾被戏称为“平民保时捷”的品牌,在2024年交出的答卷令人唏嘘:全年销量14辆,生产量为0,库存高达336辆。这14辆车并非销往国内市场,而是出口至阿尔及利亚,靠清库存维持最后的营收。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仅5.58亿元,同比下滑23.96%,净亏损高达10亿元,净资产从2023年末的12.35亿元骤降至2.34亿元。更严峻的是,截至2025年上半年,众泰预计亏损1.35亿至2亿元,资产负债率已达97.28%,距离资不抵债仅一步之遥。若2025年底净资产仍为负,其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曾经风光无限的“销量黑马”,如今连复工复产都成奢望,重庆工厂已被列入司法执行,9月15日前将被拆除腾退。从巅峰到谷底,众泰的崩塌,是中国汽车市场残酷淘汰赛中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回顾众泰的崛起之路,离不开一个被业内调侃的“皮尺部”。这个神秘部门的“核心竞争力”,是用皮尺丈量豪车外观,快速复制出外形高度相似的车型。2006年,众泰通过收购台湾车企获得丰田大发特锐的技术图纸和生产线,仅对外观微调便推出众泰5008。这款小型SUV以5万元的亲民价格切入市场,在2008年SUV热潮中实现年销近5万辆,成为众泰早期成功的关键。尝到甜头后,众泰在“模仿”道路上越走越远。2016年,众泰SR9横空出世,其外观与保时捷Macan几乎如出一辙,发布三天订单突破2万辆,一度出现加价4万元抢购的奇观。同期吉利博越首月订单为1.5万辆,相比之下,SR9的市场热度堪称现象级。这一年,众泰年销量达33万辆,位列自主品牌第七,风头正劲。社交媒体上,“开上保时泰,全村你最帅”成为流行语,众泰也被冠以“山寨之王”的称号。这种“黑红”策略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几乎零广告成本便实现了品牌破圈,精准击中了当时三四线城市消费者“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需求。[中汽研市场报告]
然而,光鲜的“面子”掩盖不了空虚的“里子”。众泰将资源集中于外观模仿,却在汽车最核心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上严重依赖外购与技术引进,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这种拼凑式供应链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车质网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众泰销量达峰时,投诉量同比激增217%;到2020年,投诉量高达1161起,涵盖发动机无法启动、变速箱顿挫、车身漆面脱落等严重缺陷。消费者口碑迅速恶化,品牌形象严重受损。经销商网络随之崩塌,售后服务体系几近瘫痪,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流失。当市场从“能开就行”转向“品质优先”,众泰的短板被无限放大。2017年,其销量下滑至22.7万辆,2018年再降至15.4万辆,此后一路断崖式下跌,直至归零。[车质网年度投诉报告]
面对行业转型,众泰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同样延续了燃油车时代的“拿来主义”。其推出的江南U2纯电小车,外观被指高度模仿本田e,而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却沿用2018年的技术方案。在主流竞品普遍采用800V高压平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当下,江南U2的续航、能耗、充电效率等关键指标全面落后,产品力毫无竞争力。缺乏核心技术积累的模仿,无法应对智能化、电动化浪潮的冲击。反观同期崛起的吉利、比亚迪、长城等自主品牌,早已通过长期研发投入构建技术壁垒,在三电、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高工锂电技术白皮书] 众泰的失败,本质上是投机模式在成熟市场中的必然结局。中国汽车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博弈,消费者愈发理性,不再为“廉价豪车”买单。即便是小鹏汽车这样具备技术实力的新势力,董事长何小鹏也坦言行业淘汰赛仍在进行,最终可能仅剩五家左右中国企业能存活。[小鹏汽车2025战略发布会]
众泰的兴衰,映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进化轨迹。早期市场红利允许“外观驱动”的短期成功,但长期生存必须依赖“技术驱动”。没有核心技术的“投机者”,终将被市场无情淘汰。如今,众泰连最后的救命稻草——重庆工厂——也将被拆除,复工复产无望。从年销33万辆到一年仅售14辆,众泰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巅峰到深渊的坠落。这不仅是企业个体的悲剧,更是对所有汽车制造商的警示:在技术为王的时代,任何忽视研发、依赖模仿的商业模式,都注定无法长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