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刚刚公布的小鹏G7超级增程版本,估算续航430公里(样本少、估算),听起来挺诱人的。哪怕你不用总去拼快充或快跑,这车不在电池容量上的硬实力,已经算是挺上心的那种了。
我坐在餐厅,旁边两个朋友聊到新车。一个说:看这续航,出远门也不担心。另一个抬头反问:可是增程技术,咋跟纯电比?会不会多个怪东西。我当时没说什么,心里暗想,技术越复杂,反而让人放心不下来。
我之前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台展车放在慕尼黑车展上,电池箱的线缆布局很简洁,线材走线很工整,比起某些国产车,感觉像打了个补丁。可能是用料或者设计上的不同吧。研发人员说,优化线路其实很难,尤其是在狭小空间里,要保证散热和安全。
说到这,我突然想,或许增程最大的优势不是在续航,而在体验。你不用整天担心电池放电到哪了,或者充电桩是不是都忙不过来。对手的纯电,尤其在偏远点,充电不那么友好。这也是我觉得,增程车型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还是有市场的。
这个纯电续航430公里听起来不错,但我私底下觉得,实际用起来 probably会差点,比如冬天或者空调开多几分。这数字是厂商估算的,估算嘛,大家都懂的。估算之外,换算心算,按这个续航,一次高速出行算上油(或电),总体百公里成本可能在0.8元到1元左右(减去电费和油费的粗略估算,样本少),不算很低,但比起传统燃油车还行吧。
我翻了下我的相册,那天在车展,拍到一张G7的高压平台特写,感觉全域的800V架构比想象中还要压缩密集。就像手机快充在手机内部的布局,越小越难保证散热和安全。你有试过那些超快充?我觉得手感还算顺畅,充到70%用5C超充,说实话,速度还挺让人满意的。
对比向来偏好快充的车友,发现G7超级增程与某同价位国产纯电对比:同样的快充方案,充电时间差不多(5C超充,估算快充时间15-20分钟能到80%),但最大不同在续航线上的心里优势——用电规模比较大,毕竟增程用的是内燃机发电,能更用料厚重些。倒不是说纯电不行,只是感觉轻松一些。
但你知道不?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还写着:纯电的未来方向,还是得多考虑电池管理和热管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想,归根结底,技术再牛,能不能在实际车型上落实,还是看细节。
一个疑问:你说白天开,夜里停车,一车两能,用那车的燃油,能节省多少?估计会比纯电少个四五十%,考虑到燃油的价格,实际使用成本可能会让人觉得还行。当然啦,数据不一定准,从供应链角度看,用超级增程方案,生产难度是不是比纯电高点?这我得猜一下,未必。
说到维护,增程机组,听说比传统发动机复杂很多。有人说,修着麻烦,油路系统、多类传感器、电子控制,这肯定比裸机简单点,但难点在于,制造成本和后期百公里成本(自己算算,估算油耗,油啊,百公里大约用个1升,价格4元,出门在外油费还算合理)其实都差不多。
在渠道上,这款G7超级增程其实挺唬人的:我认识的一个4S店修理工说,未来车,硬件上要变得更复杂。你看,充放电、增程、快充、热管理,还得考虑安全,所有这些,都是装进去再调试。这就像用一堆不同的零件拼积木,拼装工艺和品质就很关键。
我还在想,这个车用料是不是堆出来的?毕竟增程翻新一点的地方,要比纯电多引擎这玩意,更重一些。你们觉得,车企在这方面,是不是担心成本炸锅?我觉得,虽然原材料涨价,但对车企来说,能用上更先进技术也是救命稻草。
如今,市场上纯电和增程的抉择,谁是最终赢家?我觉得,这问题无解。可能就像手机市场一样,能实用、方便,才是真正的核心。你会为了扯电池容量去千里迢迢找充电桩吗?还是更在意简单快捷?
总的来看,小鹏G7超级增程的亮点还在:长续航、快充、技术升级。至于我说的未来会更好,我其实没太细想过,但估计会是车企把这个硬件搞得更便宜、更好用。你们觉得,下一步的突破点会在哪里?是不是智能化?还是其他的?
反正,开车的感觉,就是那点触感——油门线的反馈、座椅的舒服度、换挡的逻辑,都是能摸到的落脚点。这个也许,比任何技术都实在。
这车挂的广告,还是印象中那个高科技的标签,但我更喜欢它的硬核——除了名字,要说到实用的细节:它真的能让你多出去走走,或许不用被充电焦虑绑着。
你们觉得呢?未来的热衷用油,还是纯电?在这个过程中,谁又会变得更脚踏实地一些?或者大家心里都明白,最终,还是要靠那只容易坏的东西——车里那块亮晶晶的电池
—这写着写着,却发现,又陷入了一个道具似的谜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