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米粉信仰”到维权风暴:小米SU7 Ultra这次栽了
最近小米汽车有点“焦头烂额”。继3月铜陵SU7爆燃事故后,一场由300多位SU7 Ultra车主掀起的退车风波,直接把雷军和他的“造车梦”推上了舆论火山口。车主们的核心诉求很明确:退车可以,但2万元定金必须原路返回,而小米的回应却让他们寒了心——“订单能取消,定金没得退”,这波操作直接点燃了车主的怒火。
杭州车主高先生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作为非资深“米粉”,他当初冲着雷军“价格实惠、产品力强”的口碑,果断锁单SU7 Ultra。“想着小米第一次造车,怎么也得支持一下,没想到等来的是不断缩水的承诺。”高先生苦笑说。让他失望的导火索有两个:一是号称“1548匹马力”的“排位模式”突然被锁,想解锁得去赛道刷成绩,普通车主只能用900匹“阉割版”;二是花4.2万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拆车后发现根本就是个“样子货”,宣传里的“空气导流”“刹车散热”功能全成了摆设,用鼓风机测试时,开孔处的纸巾纹丝不动,妥妥的“智商税”。
二、车主维权升级:从抱团录视频到集体诉讼,小米回应被指“玩文字游戏”
这场维权从5月初开始发酵。全国车主自发组建了近400人的维权群,有人牵头录制联合视频,有人委托律师启动集体诉讼,甚至有车主搬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要求“退一赔三”。“我们不是无理取闹,是小米先辜负了信任。”一位车主在维权视频里直言。
5月12日,小米汽车的回应来了,但带着浓浓的“套路感”。客服联系车主表示:原订单不再生产,可申请取消流程,但定金不退。更让车主们窝火的是,这个回应还附了个“60天冷静期”——如果60天内不提车,才给协商取消订单。“谁愿意为一个缩水的产品等两个月?现在就想退!”高先生当场拒绝了这个方案。
而早在5月7日,小米就“排位模式”和“碳纤维前舱盖”问题两次道歉,却被车主吐槽“避重就轻”。比如前舱盖问题,小米称“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解决方案是给已提车用户2万积分(约合2000元),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但车主们不买账:“4.2万的选装件变成装饰品,这不是虚假宣传是什么?玩‘表达不清晰’的文字游戏,当我们是韭菜吗?”
三、争议核心:“功能缩水”还是“虚假宣传”?法律专家划重点
这场风波的关键,在于小米是否构成“虚假宣传”。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的林威律师指出,判断标准在于宣传是否“引人误解”。小米官网和雷军直播中多次强调碳纤维前舱盖“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实现空气导流和散热”,但实测结果与宣传严重不符,已涉嫌“对商品性能作虚假描述”。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的王栋律师更直接:“如果车主能证明购买决策受前舱盖宣传影响,完全可以针对这4.2万元主张‘退一赔三’。”他解释,《消保法》规定,经营者提供虚假信息,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而“退车不退定金”本身也有问题——根据《民法典》,如果商家违约,消费者有权要求双倍返还定金,“现在小米单方面变更合同约定(功能缩水),车主退定金是合理诉求。”
四、雷军的“艰难时刻”:从“造车神话”到信任危机
事件发酵后,雷军5月10日在微博罕见吐露心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情绪比较低落。”这句话被车主解读为“认错但没行动”。有车主直言:“我们要的不是道歉,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当年你说‘小米要做感动人心的产品’,现在产品感动不了,至少别让人心寒吧?”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风波正在冲击小米汽车的品牌根基。此前SU7凭借“性价比”“雷军背书”圈粉无数,首月订单破10万,被视为“电动车界的搅局者”。但如今,“减配”“不退定金”等标签正在撕裂口碑。有业内人士分析:“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诚信’格外敏感。小米如果处理不好,可能输掉的不止是几百个订单,而是整个市场的信任。”
五、行业反思:新势力造车,“营销套路”该停停了
小米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新能源车企“宣传翻车”事件频发:某品牌吹嘘的“自动驾驶”实际是辅助功能,某车型“续航里程”实测腰斩……消费者逐渐发现,很多新势力擅长用“科技噱头”包装产品,却在核心体验上掉链子。
这次SU7 Ultra的教训尤为深刻:当“碳纤维双风道”变成“塑料板开孔”,当“赛道模式”变成“付费解锁”,本质上是把用户当“韭菜”的傲慢。正如一位车主在维权群里说的:“我们支持新品牌,不是为了给套路买单。如果连‘货真价实’都做不到,再牛的营销也撑不起口碑。”
结语:退车风波背后,是一场信任大考
截至发稿,小米仍未松口“退定金”,车主们的维权还在继续。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了“退不退钱”的层面,而是给整个新能源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中,车企更该守住“诚信”这个底线。对小米来说,如何在“造车梦”和“用户心”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比解决眼前的退车纠纷更重要——毕竟,没了用户信任,再大的“造车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
(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红星资本局、新浪微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