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说这个消息时,我正坐在工厂旁那个街角咖啡店,喝着几乎要凉了的拿铁。窗口外的小路车水马龙,刚好一辆新出的她(某款自主品牌紧凑型SUV)轻轻擦过,车门一瞬间反射出好多金属光泽。咦,居然没打蜡就有那么点光泽感,怪不得外行说新一代导流线设计,质感提升不少,我心里嘀咕。
我问自己:嘿,这车的ADAS(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到底能帮我擦亮点什么?明明我这普通用户,除了会用刹车、转向,真能让开车少点紧张?还是说就是个技术噱头?你看,我这个行业摸爬滚打那么多年,知道技术升级其实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供应链博弈。零部件巨头们抢占市场份额,拼命压价争新订单。还记得去年某高端芯片供应商的价格战,搞到很多车企都只能用拼凑出来的低价货。
说到这,我又随手拿出手机,翻了下笔记中的某次会谈。里面提到,ADAS技术对于整车成本的影响大概在10-15%左右(估算,样本少),所以,车企更喜欢那种成熟便捷的方案。实际上某个系统的效果还得看软件调校。这就像打手机游戏,好用的操作一打就上手,背后其实是很多优化的加持。
然后我想:实际驾乘体验跟产品官宣,差别大概有50%——多半是买一送一的噱头。我有个同事,之前跑售后说,车子加个辅助,真得惯几个月,才能放心‘解放’点油门。也不是什么车,都是天生懂你的。一对比,去年的某新车,虽然价格差不多,还带个所谓的智能辅助,它那单车道领航辅助真比不上另一款多车道全自动辅助走得顺畅。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刚刚翻了下相册,突然看到一张老照片,是之前修车师傅给我调试车角度时,手里还夹着个卖相挺好的传感器。那个小玩意儿,也许就是前装与后装之间真正的门槛。很多时候,工厂上的传感器、芯片和软件,最后都得经过调校、优化,才能真正跑出个稳定的感觉。
你说,现在的技术堆叠得越发复杂,驾驶辅助系统到底能帮我省多久?我估算,节省时间不是主要目标,下降的紧张感才算。但这帮我省点油吗?大概吧。惯路况不同,油耗差异(估算)大约在5%(体感无精确数据),再加上百公里成本——我粗算大概8L油,价格7元一升,这样的话,整个旅程成本差了不到4元,差不多点烟火的数目。
这还不够直观,得具体点。说到操控差别,我就记得去年体验的两款车:一款是某品牌新推的带自动泊车辅助的SUV,另一款是我自己开的小轿车。自动泊车就像我用手机点点点Google地图:机会多了,但用不好也会陷入被动。那次,我在狭窄停车位,自动泊车反复调头,结果多给我挤出了一个角,没有预料中的省时省心。对比之下,自己手动操作,虽然略繁琐,但知道每个角落都稳稳当当,还可以用脚刹提前支撑。于是,实际差别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就算是所有辅助系统都标配了,真正到我开车时,还是觉得人机交互这块最难琢磨。屏幕提示信息靠谱不靠谱、语音识别是否能跟得上快节奏……这不是小细节,而是用得顺不顺手的关键。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很多系统看似智能,但实际上还绕不过判断力这道坎?我个人猜测,也许这背后,是芯片算力在逼着车厂拼速度。毕竟,谁都想早早抢占客户心智,一个安全第一的品牌形象,能帮销量加钱。我还记得早些年,某车厂发展出个领航辅助后,体验还算OK,但在复杂的城市场景下,系统判断会误判——你突然要转弯,它就闷头认路。其实这个问题也挺简单:硬件大部分够用,软件的算法、数据反馈,才是拉开距离的关键。
这让我想到,用户心理其实比技术更复杂。有人觉得有系统就是有安全感,但我也遇到不少朋友说,别以为我会完全依赖,那还是得盯着路。所以,厂商未来还得在心理建设上下功夫。而我自己,反正愿意试试那些新鲜玩意儿,但心里总打个折扣:仍然得自己看得稳点、踩得实一点。
对了,随便讲个故事,前年一个朋友开某品牌SUV,他跟我说:我其实更相信自己双脚和经验,别的辅助,我看还得磨合。这就像我之前在修车时,听某个维修工说:电子手刹、倒车雷达这些,能用,但真要靠它们闲不住。我想,技术再好,人的经验还是那把安全锁。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工信部要细化管理和分类辅助系统,实际是个好事。这意味着可能我们车里的系统会变得更懂你。但我也疑问:能不能既智能又安全?说句实话,我更关心安全感怎么在具体用车场景中变得真实可见。
行走在这条行业快速变化的路上,究竟哪一块会最跑偏?你们喜欢的高度智能化会不会变成香肠式维修?这些问题,留给或者有人比我更清楚——
不过吧,作为一个普通司机,还是被那辆老上的车影响多一点:那车早就没啥电子辅助,纯靠经验和敏感度。耳边还会响起修理工那句没得可依赖的东西,就靠自己免疫,但是其实这事说得有点大。毕竟,车是工具——是我们生活的小伙伴,但还是得靠自己去平衡那点智能带来的虚幻安全感。
而你们,开车中最难惯的,是什么?我自己偷偷觉得,不管科技多牛,最后还是那份我能掌控的感觉最重要。就是这么个点,真正落到地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