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我们国内买车,好像每过一阵子,就会出现叫好又叫座的神仙车,可能过来人都有这样的印象,比如早些年的三厢轿车,因为开出去倍儿有面子,后来是国产的燃油SUV,因为假期可以全家出去浪,再后来电动车时代,我们就越来越喜欢像特斯拉Model Y这类车型,不过,那也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而眼下,2025年这个节点上,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了——三排六座的大型家用SUV,正在成为新的国民SUV。
说实话,这个趋势的掀起,离不开理想L9、L8等和问界M9以及M8的成功。这几款车用超过35万的实际成交价,明明白白告诉市场:中国的家庭用户,不是只图便宜。他们对空间、对品质、对智能体验的认同,是真金白银愿意买单的。但是同时也有更多的这样一群人,他们的预算并不是那么高,而是希望在20万的价位,能够拥有跨级的体验,这不,吉利银河M9最近的上市,就让这类人群有了新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20万的价格,真能给你40万的体验吗?
咱也不绕弯子,直接翻开配置单看看。说实在的,在20万这个档位,银河M9确实有点不讲武德。它没明显偷工减料,也没在核心体验上含糊,而是实打实地围绕“一大家人出门”这个场景,把空间、座椅、智能和驾控都堆到位了。
首先就是大。5米2的车长,站在旁边就能感受到那种体量感。吉利的设计语言叫“涟漪美学”,实车看起来线条挺舒展,不笨重。车头贯穿式灯带和车尾那个叫“旭日东升”的尾灯,都属于主流审美,不突兀,也挺有科技感。
但外表再好看,对一台六座SUV来说,关键还是看里面坐得舒不舒服。
银河M9用的是2+2+2的六座布局,最让我留意的是,它没在第三排偷空间。官方数据是腿部空间有900mm,宽度1070mm,坐垫长度也有510mm——这些都是全尺寸座椅的标准。甚至为了实现宣传中说的150°躺倒,吉利还专门为它开发了一套电动调节机构。
用吉利CEO淦家阅在发布会上的话说:“我们要把第三排从没人想坐的‘临时小板凳’,变成孩子和老人都抢着躺的‘专属座位’。”
第二排是两个独立航空座椅,通风、加热、按摩都配齐了,中间留了180mm的通道,进出第三排不用折腾。更贴心的是,整车座椅支持多种一键调节模式,比如“休息模式”、“进出模式”,老人孩子操作起来也没压力。光有物理空间还不够,智能座舱才是灵魂。
坐进主驾,第一眼就会注意到那块30英寸的6K一体大屏,搭配AR-HUD,基本所有信息都能清晰呈现。背后是高通骁龙8295P芯片,车机则是Flyme Auto 2.0——操作流畅度没问题,界面也挺简洁。
但这次发布会,淦家阅花最多时间介绍的,是那个叫Eva的超拟人情感智能体。说白了,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语音助手,而是能听懂“人话”的车上伙伴。比如你说“后排有点热”,它会主动调低空调;孩子问“为什么天会下雨”,它也能像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实话,我都能想象出来,我8岁的女儿一定会爱上这款车的,而且一定会喋喋不休的问奇奇怪怪的问题,总算是让女儿找到了告别看动画片之外的娱乐新方式了。
不过说实话,大空间和智能座舱,现在很多国产车也做得不错。银河M9真正让我觉得“有点东西”的,是它的机械素质——底盘和动力系统。
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听起来已经挺扎实。但吉利还给它塞进了两项以往只出现在豪华车上的配置:双腔空气弹簧和CCD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这意味着什么?走烂路更稳、过弯更顺,高速不飘、颠簸路段也更柔和。当然,叔叔还没有试驾过这辆车,目前底盘表现如何,还是停留在纸面参数上,话说回来,吉利系的车,在底盘方面的表现还是有着很好的历史表现的,所以,有理由相信吉利银河M9在底盘和悬架方面会有惊喜。
更夸张的是,这台大车居然做出了83km/h的麋鹿测试成绩——这说明它没那么“开船感”,操控上是下了功夫的。甚至主驾座椅还带主动侧翼支撑,转弯时会自动夹紧腰部,帮你稳住身体。其实,叔叔以前也拥有过燃油车小钢炮,所以那种指哪打哪的感觉至今还是印象深刻,希望吉利银河M9不会是大车开船的感觉,从这个测试数据看,在同级别车里确实拥有过人的表现,叔叔还是非常期待的。
还有一个特别实用的功能叫“华尔兹掉头”,只有顶配三电机版本才有。说白了就是轮胎能反向转动,让这台5米2的大车掉头半径只有3.45米。老小区里挪车、窄路掉头,会轻松很多。
动力方面,用的是新一代雷神EM-P AI电混系统。百公里加速4.5秒,馈电油耗4.8L/100km——淦家阅现场还特别强调:“这个油耗比某些合资A0级小车还低。”
看得出来,银河M9在产品上是真的“堆到位”了。从第三排舒适性,到操控稳定性,再到能耗经济性,它都没留明显短板。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这样一台车,到底想卖给谁?又打算在市场上怎么打?
显然,它没打算直接挑战理想L9或者问界M9。吉利很聪明,没去4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硬碰硬,而是稳稳地把价格锚定在20万级别。来看具体定价:
看出来了吗?它的真正目标用户,其实是那些原本打算买合资五座SUV的家庭。银河M9的出现,就是在他们做决定的最后一刻,轻轻问一句:“差不多的预算,你要不要试试更大、更智能、座位更多的我?”
不过有意思的是,银河M9一口气推出了6个版型——这在新势力普遍推行“SKU极简”的今天,显得有点“复古”。很多人也在问:为啥不像别人那样,只做3个版本?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两种思路:新势力是做产品,追求效率;而吉利是在打市场,追求覆盖率。六个版型的好处是,既能用一个很有冲击力的起售价(17.38万)吸引你点击,又能通过配置梯度慢慢引导你选高配。这是一种更传统、但也很实用的“价格漏斗”策略。
尤其对于吉利原有的基盘用户来说,他们可能更习惯在配置单里仔细对比、精打细算。六个版本,反而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权。而从市场竞争角度看,银河M9的刀法非常清晰:打主流五座SUV?我比你大、还比你多座;打同尺寸六座SUV?我配置更高、价格还可能更优。
特别是在空气悬架、智能座舱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高端配置”上,银河M9正在尝试把它们变成“标配”,或者下放到中配车型。这种“技术平权”的打法,很容易打动那些重视实利用户。
当然,银河M9不是没有挑战。最大的问题可能不在产品,而在品牌。作为一个新系列,银河能否支撑起20万级别的定价?用户愿不愿意相信它不仅能“量大管饱”,还能提供真正的“高品质体验”?这需要时间去验证。
更何况,大型家用SUV这个赛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拥挤,说白了,很多嗅觉明敏锐的厂家也盯上了这块蛋糕,所以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卷了,所以银河M9虽然有先发优势,但能不能持续守住差异化,才是长期的考验。总而言之,吉利银河M9的出现,像是一条聪明的“鲶鱼”。它在20万级别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家庭SUV”。至于消费者买不买账?咱们就等着看接下来的销量榜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