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九年前的网约车订单截图,引得不少司机看了都忍不住流泪——十点三公里的路程,竟然拿了83.3元,平均每公里超过了8块钱!要知道,现如今跑十公里能挣个三十块就挺不错了,更别说九年前的83块钱,那时候的购买力比现在强多了。究竟为什么九年前跑网约车能赚那么多?那个年代的司机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黄金时期”?如今又怎么变成了“跑一天饿两顿”的模样?今天就跟着这张老订单,唠唠网约车行业那些令人唏嘘的变化。
先来聊聊这张让司机们纷纷“破防”的订单截图。最近,一位老司机翻出了2016年的一条订单记录,一晒出来,评论区就炸了。这订单显示,行驶总里程10.3公里,最后拿到83.3元,其中“订单奖励”就有63元,占了整整75%的收入!这位司机感叹:“那会儿单靠奖励都比现在一天的流水高,现在跑10公里,扣掉油费和平台抽成,连20块都难拿到。”
可能很多年轻司机没啥概念,九年前的83块钱到底值几何?2016年,一线城市的快餐平均差不多15块左右,83块能吃上五顿多;而如今随便点个外卖都得30块,83块最多能吃两顿半。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订单结构特别简单,没有现在这么多“猫腻”——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服务费,也没有隐藏的抽成比例,钱明明白白地给司机,反倒不像现在,跑一单下来,算半天都不知道平台到底抽了多少。
提起那段“红利期”,老司机们都能说上一堆。当年,有位师傅回忆说:“2015 年跑网约车,那真可以说是赚钱如捡钱!每个月能赚两三万,像玩一样,奖励一个月还能搞个一万左右。我那时候用三个月就把一台车的钱赚回来,身边还有不少人几个月换雅阁,一年就搞到两台顶配的迈腾,哪是吹的。” 那个时候的司机们特别“硬气”,接单简直随心所欲:“一公里以内的小单,给 50 都不接;离我超过 100 米的不碰,不顺路的更扔一边!” 还有一些人打趣说:“那会儿注册的假账号特别多,遇到倔脾气的乘客,一不高兴就骂人,压根不怕被投诉。”
为啥那会儿网约车能赚得那么爽,主要原因就在于各个平台为了争夺市场狂撒钱。早在2010年,国内就开始出现网约车服务,到了2012年,滴滴和快的纷纷崛起,2014年,Uber 大步进入中国,把竞争的火焰点燃得更烈些。为了吸引乘客和司机,平台们简直拼了命似的投钱——发大额优惠券给乘客,让司机跑多单还能拿高额奖励。那会儿,只要拿出手机,满屏都是“新用户立减20”“司机完成10单奖500”的广告,仿佛平台把钱都要往用户和司机手上塞似的。
这股“烧钱模式”也让不少人动了心。有不少原本稳定工作的,试着兼职跑跑网约车,赚了点钱之后就干脆辞了职做全职。有个 former 国企员工就说:“我那时候月薪才四千多,跑一天下下来就能赚一千,傻子才不辞职!”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赚到钱,有些司机进去得太晚,盲目跟风买车、换车,结果刚投入不久,平台补贴就大降,车卖不出去,贷款还不上,赔得一塌糊涂。
谁能料到,曾经被大家追捧的“香饽饽”,如今变成了“烫手山芋”。目前的网约车司机,要说月入两三万都不算多,能过万的人才算是行业里的佼佼者。有个司机就抱怨:“现在跑一天十二个小时,流水也就三百多块,扣掉油钱和平台抽成,实际到手差不多只有一百五十左右,连房租都不够付。”更让人无奈的是,订单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曾经可以挑单跑,现在只要有单就得争抢,哪怕只是几公里的小单,也得和几十个人“拼”。以前司机还挺挺硬气,现如今得看乘客脸色,稍微不满意点儿,就会被差评,差评一多,几天都不能接单。
看到这张旧订单,网友们都忍不住感慨起来。有位朋友感叹: “2016 年我坐网约车,司机师傅一路上都在说赚钱特别容易,还递我矿泉水呢。”可如今,看着师傅们个个都愁眉苦脸,几句话都懒得说,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也有人直说真相:“以前的高收入,那根本不靠谱,纯粹靠平台大肆烧钱撑着,就像泡沫一样,迟早要爆。”还有的网友调侃现在的平台:“当年拼死拼活烧钱抢市场,现在倒好,平白无故把司机当韭菜抽割,抽成越来越高,杂七杂八的费用也跟着增加,这不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嘛。”
仔细琢磨一下,网约车的变化其实也映射出许多互联网行业的套路——刚开始靠烧钱做广告,抢占市场,培养用户习惯,一旦形成垄断地位,慢慢开始“回血”。不过,这样的玩法,对底层的从业者伤害最大。当年平台四处烧钱,司机们还以为捡到“铁饭碗”,可一旦补贴停了,平台开始阴谋算计,司机们就落入了尴尬境地。正如那位老司机说的:“我们就是平台的棋子,有用时当宝,不用时就当草。”
其实,虽说那段“黄金年代”一去不返,但网约车的兴起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任何行业都没有永远的红利,盲目追风只会越走越偏。对司机而言,跟着怀念那些光辉岁月,不如冷静面对当前状况,结合自身实际挑选合适的工作;而平台方要想走得长远,不能只想着“收割”,还得考虑司机的生计问题,要知道,没有司机,再牛的平台也只是空壳一堆。你经历过网约车的繁荣期吗?现在跑这个还能赚到钱不?留言区聊聊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