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装电池惹争议,厂家算成本,用户担心质量

最近“混装电池”问题冒头,网上争得不可开交,把一堆买车的人都吓得不轻。什么叫混装,说白了,就是同一款车,甚至一台车里用的电池,不都是一个厂、一种货、一个配方。原本一锤子买卖的玩意儿,现在拆开了,变成了拼盘。

有人问,这有毛病吗?厂家为什么会这么玩?用户为啥心里七上八下?咱不妨换个角度琢磨琢磨:当你掏几十万块钱买个车,结果发现心脏——也就是电池——杀猪捡漏、买菜杂货,那心里能不膈应吗?厂家这算盘打得精明,真的合适吗?

咱先说第一种混装,也就是铁锂跟三元两种体系混起来用。最早搞这个的是蔚来。原因也不难理解,铁锂电池在冬天容易掉链子,三元锂抗冻。可你要指望两种电芯配合得像双胞胎,那是天方夜谭。别说外行,连专家也直挠头,这SOC怎么估算?三元跟铁锂的电压变化、衰减速度都不是一个调门,电池管理系统再聪明,也得跟着小心翼翼,一刻都不敢马虎。

但这类方案,毕竟厂家说得明白,用户心里有数。你说补了几块三元,大家充其量觉得你耍了点小聪明,没撒谎,看在成本控制和技术实际难题面前,能理解。有时候,科技发展的路,确实不能全是条直道,临时打个补丁也算说得过去。

但问题就在于第二种混装——明面儿上都一模一样,里头的货,你摸不透。比如某个车系,这批买的是宁德出品,下批就是别的二线电池厂。买宁德的人当然觉得踏实,毕竟这名字打响了。可买到没名气电池的人,哪怕用起来一时半会没坏,毕竟心理落差大。想象一下,大家上菜市场买苹果,标价一样,一部分是新西兰进口,另一部分其实是庄稼地摘的山寨货,明摆着让人添堵。

有人说,你这不就是明明可以通报,却搞成了个盲盒?花一样的钱,不知道自己抽到什么货。就算市面上电池水平都齐活,让用户蒙着买、糊涂开,但凡出点差池,这关系还怎么处?信任要是没了,再好的保修政策也难以补上。

到第三种,更鼻孔对鼻孔了。同一台车里,电芯型号看上去一样,厂家却俩仨轮番上阵。就跟烧一锅饭,一半用的是东北大米,一半掺了点泰国香米,锅里煮的是拼盘水晶饭,吃的人咂摸半天啥味。这玩意儿又不是拼多多水果,便宜搭配没事。但电池一旦有些“内阻”偏差、充放电不同步,那就不只是掉点电这么简单。搞不好哪天早晨一脚油门下去,电芯集体罢工,上演一场“谁先退休”的事故。

更要命的是,这种混装非但难查,出了问题更难追责。一车电芯四五家供应商,你说哪家拉胯,厂家自己都可能说不清。不管哪个环节出了事,受气的都是车主。车坏了修起来不难,最难修的是心里的堵与失望。

说到这儿,得问一句,厂家为啥非这么搞?其实也不复杂,无非是正经供货商价格高、产能紧。碰上订单多,几十万台车等着交付,等宁德新建产线还不如多拉几个二线厂家。你以为车企爱冒风险?还不是市场卷得狠,竞争压力大,一个电池包差几千块钱,一年几万辆车下来就是上亿的利润差。

可这算盘是打省钱的算盘,真的省得了心吗?从数据上看,很多时候确实没马上坏,也没立刻出事故,但“价格敏感”带来的后果会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毕竟电池不像发动机,三五年才坏都算长寿。三年、五年以后,电池衰减得快慢、掉电多少,谁能说一摸一样?到那时车主如果发现隔壁邻居一年后电池还蹭蹭跑、自家三个月就得抱电表求更换,这心里的火,不呲你家门口才怪。

这些年,新能源车火了,什么LFP、NCM、刀片、麒麟这些名词烙在消费者脑子里,几乎每个买电车的,都在问自己:我这买的电池包,究竟是硬菜还是下脚料?厂家的营销海报吹得天花乱坠,怎么就不能在“心脏”这个事儿上说句实话?说来说去,大家诉求很简单——我要的是个明白。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介意用二线电池,或者混搭点什么,只要你说得清楚,价格合理,用户自然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混装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技术实现多难,而是老是在“遮遮掩掩”、“偷天换日”。这边跟你说是A,其实悄摸着掺了B,下回还可能来个C——光明正大承认很难吗?

新能源车一开始不是“创新”两字挂满嘴边吗?真正的创新,不是给成本下绊子、让质量做赌博,而是用更公平、更透明的体验赢得用户信任。电池都能混装了,为什么不能把参数、厂家、体系统统写出来,交代清清楚楚?宁德、孚能、国轩、中航还是海辰,老百姓又不傻,能接受的就会买,不接受的你也别强卖。真正出事,一直都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安——钱花得糊里糊涂,糟心事压在心里谁都不服。

再说难听点,这事其实跟当年“预制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不是不能吃,主要是想知道自己吃的啥——是现炒还是半成品,贵的理由值不值。现在社会越来越成熟,用户心态也变了:与其你装糊涂,让我被动接受,不如摊开说清楚,让我主动选择。你大大方方标明电池型号,不但能赢回信任,反而可能省去将来一堆口水官司。

混装电池惹争议,厂家算成本,用户担心质量-有驾

有人说,既然现在还是个新兴市场,大家都在试水,我们理解厂家的难处。话是这么说,可一旦坑了人心,这水就凉了。今天你混装、明天他掺杂,总有一天,消费者要用脚投票,流失的口碑绝不会等你亡羊补牢才回头。

当然,也不是说混装一无是处。假如管理到位、检测严格,用标准化保证一致性,有些情况下确实能给整个行业降本增效,提升普及速度。可问题在于,有几个企业真能做到原料如一、数据如一、服务如一?做到了为啥还遮着掖着?没做到还不如痛快承认、及时止损。长远看,只有守得住用户信任的车企,才能真正立得住脚。

所以啊,我想大家其实心里都明镜似的。混装这事到底行不行,归根结底还是一句大实话——给我点明明白白的信息,别拿糊涂账考验老百姓的耐心。你可以用回力,可以用耐克,但你别糊弄我说我穿的是阿迪达斯。新技术是好事,市场竞争也是好事,可真把电池整成“盲盒”,一天骗一天,早晚有被看破的一天。

混装电池惹争议,厂家算成本,用户担心质量-有驾

如果一家企业,能把电池当成自家命根子对待,把用户信任当头等大事,出厂的每一台车都能写清楚产地、配方、保修标准,不怕比、不怕查,那我相信没人会揪着“混装”三个字喋喋不休。否则今天是电池,明天就可能是驱动、电机、乃至整车安全,信任塌方这玩意,堆起来得靠一颗一颗钉子,砸塌只需要一锤。

混装电池惹争议,厂家算成本,用户担心质量-有驾
混装电池惹争议,厂家算成本,用户担心质量-有驾
混装电池惹争议,厂家算成本,用户担心质量-有驾
混装电池惹争议,厂家算成本,用户担心质量-有驾

最后留个问号:新能源真的强到可以用技术压服一切?用户真的需要你的小聪明和大“灵活”?市场的未来,究竟是拼谁能省几个角分,还是拼谁敢把话说到明处、把实货给到用户?市场是教做人最快的老师,也许下一波淘汰赛,比的不是谁圈钱快,而是谁活得坦荡。只有让人心里踏实的技术,才是真正能长久的技术。到底是省小钱,还是失大信,厂家的选择可能决定了整个行业的下一个十年。

说到这,你还觉得混装电池只是个“技术选项”吗?你敢蒙住眼睛,再买一次“盲盒电池”吗?我反正是想好了,下次选车,得先看得清清楚楚才放心。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