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纯电动汽车(BEV)与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的竞争格局呈现出纯电加速突破、增程承压调整的显著特征。这一转变源于技术迭代、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完善与用户需求升级的多重驱动,具体可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市场表现:纯电增速领跑,增程光环褪色
1.销量数据分化
2025年1-7月,中国纯电车型累计销量441.5万辆,同比增长46.24%,而增程车型销量仅53.8万辆,增速降至16.5%。7月单月数据更为直观:纯电销量同比增幅达24.5%,增程则同比下滑11.4%。曾经的增程标杆品牌理想汽车,7月交付量同比暴跌39.74%,从去年的5万辆降至3万辆左右,市场排名跌至新势力第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蔚来、特斯拉等纯电品牌通过降价促销与技术升级,销量逆势上扬——蔚来8月交付量环比提升超50%,特斯拉Model YL上市3天订单突破5万辆。
2.市场份额重构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增程车型在新能源市场的占比已从2023年的12%降至8.7%,而纯电车型占比稳定在60%以上。这一趋势在细分市场尤为明显:中大型SUV领域,传统认知中「必须依赖增程技术」的场景正被纯电车型打破——蔚来乐道L90、全新ES8等纯电SUV凭借800V高压平台与500+公里续航,重新定义了大三排SUV的价值标准。
二、技术迭代:纯电突破续航焦虑,增程陷入「技术悖论」
1.纯电技术的跨越式进步
续航与补能:主流纯电车型续航已提升至400-500公里,高端车型突破1000公里(如蔚来ET7)。宁德时代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超520公里」,配合全国1669.6万个充电桩(每5辆车对应2个桩),用户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
电池革新:半固态电池量产落地,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低温续航衰减较液态电池减少30%,且成本仅为全固态电池的1/3。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将半固态电池应用于旗舰车型,推动纯电性能再升级。
2.增程技术的「尴尬处境」
优势消解:增程车「可油可电」的核心卖点正被纯电技术替代。例如,智己「恒星」超级增程技术虽将纯电续航提升至450公里并支持800V快充,但本质仍是「大号纯电」,用户直接选择纯电车型的性价比更高。
成本攀升:为提升竞争力,增程车型被迫搭载更大电池(如智己66kWh、小鹏X9 450公里纯电续航),导致整车成本反超同级纯电车型。蔚来李斌指出,增程车因集成燃油与电动双系统,维护成本比纯电高20%,且重量增加带来安全与能耗压力。
三、政策与基建:纯电获长期支持,增程面临「隐形歧视」
1.政策导向明确
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但2026年后减半征收。这一政策差异加速了预算有限的年轻群体向纯电倾斜,成都车展数据显示,年轻人占新能源购车群体的65%以上。此外,欧盟《清洁工业新政》要求2030年40%的清洁能源技术本地制造,中国车企通过欧洲建厂(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可规避关税,而增程车型因技术路线特殊性,难以享受同等政策红利。
2.基建网络碾压式覆盖
截至2025年,中国充电桩数量达1669.6万个,县域覆盖率97.3%,高速服务区覆盖率98%。国家发改委更提出,2027年底前建成10万台大功率充电桩,重点支持液冷超充技术。反观增程车,其「油电两用」特性在充电成本优势下(高速充电每度1.4元,加油每升8.1元),反而加剧了对充电桩的占用,引发社会争议。
四、用户需求:从「功能满足」到「体验升级」
1.续航焦虑的本质转变
2025年用户调研显示,62%的里程焦虑源于「续航不准」而非「续航太短」。纯电车型通过半固态电池、热管理系统优化(如比亚迪全域热管理)与动态续航校准(如理想续航预测算法),将表显续航与实际误差控制在5%以内,显著提升用户信任度。而增程车因发动机介入逻辑复杂,续航显示精准度普遍落后纯电车型10%-15%。
2.智能化体验的代际差距
纯电架构天然适配高阶智能驾驶。蔚来、小鹏等品牌的L2+智驾系统已实现无图城市导航辅助,而增程车型因机械结构限制,算力平台与传感器布局普遍落后一代。例如,理想L9的Orin-X芯片算力(254TOPS)仅相当于小鹏G9的XNGP系统(508TOPS)的50%。
五、产业生态:纯电构建技术壁垒,增程陷入「军备竞赛」
1.纯电产业链的闭环优势
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全球占比超70%,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通过「矿产-电池-回收」全产业链布局,将磷酸铁锂电池成本降至500元/kWh,较三元锂电池低20%。与此同时,纯电车型的轻量化设计(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减少15%电解液用量)与一体化压铸技术(如特斯拉4680电池包),进一步巩固了成本与性能优势。
2.增程车企的战略困境
为应对竞争,增程品牌被迫陷入「电池越做越大、价格越卖越低」的恶性循环。理想单车均价从2022年的33.1万元降至2025年的26万元,零跑则放弃增程主攻纯电,新车型B10、B01均无增程版本。更严峻的是,增程技术因缺乏核心专利(如增程器热效率普遍低于40%),难以形成技术护城河,只能通过「配置堆砌」维持市场份额。
未来趋势:纯电主导,增程「退守细分」
1.2025-2030年格局预判
纯电市占率突破60%:半固态电池量产、800V平台普及与超充网络完善,将推动纯电车型在家庭用车、网约车等主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增程聚焦特定场景:商用车(如重卡、工程车)、极端环境用车(如高原、偏远地区)可能成为增程技术的「生存空间」。例如,智己「恒星」增程技术已被应用于矿山牵引车,电池寿命从3年延长至5年。
2.车企战略分化
纯电品牌加速扩张:蔚来计划2025年建成5000座换电站,特斯拉通过墨西哥工厂辐射北美市场,比亚迪在印度投资100亿美元建厂,形成「全球制造+区域辐射」网络。
增程品牌转型阵痛:理想加速推出纯电车型i8,问界M8增程版与纯电版同价销售,试图通过「价格战」延缓市场流失。部分车企(如赛力斯)则探索「增程+氢燃料」复合路线,寻求技术突围。
结语
2025年车市的「纯电拐点」并非偶然,而是技术迭代、政策引导与用户需求共振的必然结果。纯电汽车凭借技术突破、成本下探与基建优势,正在重塑行业竞争规则;增程技术则需在细分市场、场景创新与技术降本上寻找新的生存逻辑。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技术路线的胜负,更预示着汽车产业从「能源替代」向「体验重构」的深层转型。对于消费者而言,2025年或将成为选择纯电的「最佳窗口期」——技术成熟度、性价比与使用便利性均达到历史最优水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