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工厂正式更名为"国擎动力",标志着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生产体系。从铃木、菲亚特到讴歌,近五年已有十余个国际品牌缩减或终止在华业务。当它们离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竞技场后,生存状态呈现戏剧性分野——有的在细分市场称王,有的在电动化浪潮中挣扎求生。
01 日系阵营:战略收缩与区域深耕
三菱:东南亚成最后堡垒
生产资产清零:2023年10月广汽三菱长沙工厂被广汽埃安1元收购,2025年沈阳发动机合资公司更名,结束四十年在华经营。
东南亚强势续命:2024年Triton皮卡在泰国销量稳居前三,Xpander MPV印尼月销超4000辆,占品牌全球销量62%。
电动化困局:自主研发的e-Evolution量产推迟,泰国投产的插混车型成本仍高于中国竞品30%。
铃木:印度市场的绝对王者
中国谢幕:2018年转让昌河铃木股权,2019年长安铃木解散。
印度统治力:2024年市占率41.2%,销量前十车型独占六席。Alto年销24.3万辆,农村渠道覆盖率达70%。
电动化迟缓:与丰田合作的eVX电动车续航仅500公里,定价却比塔塔Nexon EV高18%,被批"燃油车守夜人"。
讴歌:北美折扣战求生
东方战略溃败:2022年停止中国进口车业务,2025年7月停产TLX轿车。
美国电动豪赌:ZDX电动车通过3万美元租赁补贴(月付299美元),2025年前5月销量达9017辆,超预期80%。
转型阵痛:每辆ZDX实际成交价低于本田CR-V混动版,俄亥俄工厂改造投入4亿美元生产2026年上市的RSX电动SUV。
02 欧系品牌:本土保卫战
菲亚特:微型车帝国的电动化之痛
全球性萎缩: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23亿欧元,英国市场因补贴政策变化(要求产地电网清洁度达标)导致500e电动车销量下滑19%。
北美战略性撤退:Pro Master City商用车受特朗普关税冲击减产30%,资源向高利润皮卡倾斜。
自救行动:
▶ 开发基于雪铁龙ë-C3平台的Panda电动车,目标价低于2万欧元(2026年量产)。
▶ 借力Stellantis集团STLA Small平台,将500e续航提升至400公里。
法国军团:欧洲本土的电动反攻
雷诺凭借两大杀器半年销量超丰田:
情怀牌:复刻经典车型的雷诺5电动车获评"2025年度车型",占品牌电动车销量45%;
混动路线:Clio全混动版成为柴油车替代首选。
达契亚则用性价比撬动市场:
Bigster SUV高配版占比88%;
Spring电动车起售价1.7万欧元,销量激增62.5%。
03 退出者生存法则
1. 根据地市场决定生存质量
铃木在印度市占率超40%的秘诀在于95%本地化率的800cc发动机,将微型车成本控制在3万元内。菲亚特坚守欧洲开发平价Panda电动车,与铃木的"单一市场深度战略"异曲同工。
2. 技术协同成降本关键
菲亚特500e共享Stellantis的STLA平台降低15%电池成本;
讴歌ZDX与凯迪拉克Lyriq共用通用Ultium平台;
达契亚Spring与雷诺Kangaroo共享电池组。
3. 电动化转型的灵活取舍
当三菱推迟纯电车型专注插混、菲亚特叫停氢能源项目时,Stellantis CEO Filosa直言:"恢复市场动量比技术纯洁性更重要"。讴歌用高额补贴打开电动市场的策略,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的现实困境。
04 数据背后的行业变局
2024年成为关键转折点: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9.8%,销量逼近燃油车;
◼ 日系品牌在华份额跌至11.2%历史冰点(本田销量同比降30.9%);
◼ 欧洲实施《电池护照》新规,要求披露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退出车企正承受技术路线错位的代价:三菱发动机曾为30%国产车提供动力,却在电动化浪潮中固守燃油技术;菲亚特都灵工厂的氢燃料产线被拆除时,工人刻下"2030年再见"的铭牌,暗示技术路线的残酷更迭。
当长沙工厂的"广汽三菱"招牌被撤下时,工程师将最后一台欧蓝德的发动机编号镌刻成纪念章;讴歌马里斯维尔工厂在改造前夕,工人用TLX的V6发动机活塞制作了雕塑。这些仪式感场景,隐喻着汽车业变革的复杂本质。
写在最后,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正在新战场书写生存法则:铃木在印度用低成本燃油车抵御电动化,菲亚特在欧盟碳排放法规下走钢丝,讴歌以折扣维系品牌存在感。它们的挣扎印证了汽车产业从"地域竞争"到"技术战争"的范式转移——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持续进化的生存者。而那些中国市场的教训,正成为它们全球战略调整的宝贵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