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凌晨四点抢充电桩的车主吗?我就是其中一个。去年花30万把小米SU7开回家时,可没想到会为充电这种事发愁。这车开起来像坐火箭,可电量掉得比双十一购物车的余额还快。
第一次开这车上班就闹了笑话。等红灯时想给同事展示加速,结果电门踩猛了,后座的文件袋直接飞到了前挡风玻璃上。现在全公司都知道我换电车了,毕竟没人能忘记那种推背感。内饰的屏幕多得像个游戏厅,连空调出风口都要在屏幕上调。我妈第一次坐车时,对着中控台摸了半天愣是没找到调温度的按钮。
最让我惊喜的是语音助手。有次加班到深夜,随口说了句"好饿啊",导航居然自动推荐了24小时营业的火锅店。不过也有尴尬的时候,上次载着老板开会,系统突然提醒"电量不足请及时充电",那个机械女声在安静的车厢里显得特别响亮。
冬天开这车需要点数学头脑。表显续航300公里,实际得按七折算。有次去郊区见客户,看着电量百分比和导航里程反复计算,紧张得像在参加奥数考试。现在我的手机里存着方圆20公里所有充电站的位置图,比外卖小哥还熟悉地形。
说到充电就不得不提那个难忘的雨夜。晚上11点发现电量告急,赶到充电站发现所有车位都被占满。最后硬是在车里等到凌晨四点,才等到一个空位。那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新能源车主见面都先问"今天你充电了吗"。
售后服务确实让人头疼。上次车机黑屏,客服让我同时按住方向盘上六个按键重启系统。我照着做了,结果天窗突然全部打开,当时正在下大雨。现在养成了个新习惯,遇到问题先上网搜车主群,比打客服电话管用多了。
最近那起事故让很多车主开始重新思考。智能驾驶再方便,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自己。我现在高速上都会把跟车距离调到最大,变道前必定扭头看盲区。毕竟科技是给人帮忙的,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判断。
开了大半年电车,最大的变化是染上了"电量焦虑症"。看到手机电量低于50%就心慌,路过加油站会下意识算油价涨跌,甚至开始关注起天气预报——毕竟温度对电池影响太大了。你说我们这些电车车主,是不是都变得有点神经质了?
不过要问我后不后悔换车,看着每月省下的油钱,摸着再也不用去加油站沾满汽油味的双手,答案还是很清楚的。只是下次换车时,我可能会先问问销售:"这车的充电桩,好抢吗?"你们开电车的朋友,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烦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