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场,我得说,那个油车党瞧不上电车党,电车党嘲讽油车党的现象,确实挺有趣。上个月我跟修理厂老板聊天,他说现在来店里维修的油车,95%都得抱怨电车安静得可怕,看路没感觉,而电车车主则拼命刷屏吐槽油车加油贵,堵车时段一烧就是30块。这两拨人争执不断,真像两队足球迷吵到底谁踢得好,却忘了球场还在那里等着他们。
说到这儿,得提提我刚翻了下笔记,那天跟北京一位出租车司机聊,按他观察,电动出租车平均日常用车成本差不多比同级别油车省30%到40%(样本少,体感估算),不过他又说,冬天续航掉到50%以下,利润空间又往上冲了。油车司机在长途上就更稳定,至少几十年前就有运营验证了。可这话又不能一竿子打翻,他承认电车这两年快发展,充电桩布局在大城市开始成形,某种程度已经满足了不少通勤需求。
我曾经简单算过,假设百公里耗油成本7块钱,电车按目前市区电价,百公里约3块,平时市区通勤电车更省钱,这成本差距还是很明显。这一比不就又引起争议了?有人说你这是理想条件,我冬天里开电车,电池性能大缩水,续航得打五折!这话没错,但换个角度,油车冬天加油成本也涨,启动难点也多。冬季续航缩减和油车暖机慢,往往是用户体验的两面镜子。
顺便聊聊供应链,这伙计,我觉得电车和油车的供应链其实像两个邻居,一个每天送煤炭,一个送电费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为了让家里暖和过冬。油车供应链不灵光时,车迷们怨声载道,电池短缺也让电车焦虑满满。就拿之前芯片缺货,那真是影响了所有车型的生产节奏,有些提前预警,有些完全措手不及,厂商们纷纷调研替代方案。供应链的拉锯,本质都是为了保证一台车能顺利从设计走到手里。
前阵子我问销售,一个朋友说:买车别光看参数,得考虑自家用车需求和预算。这话点醒了我,市场上同价位不同类型车之间实操差别大得很。比如你买辆15万上下的紧凑型SUV,油车开加油站就近加油10分钟搞定;电车可能得规划好自家小区有没有充电桩,不然还得接受半小时甚至更久的等待。虽然充电时间慢是硬伤,但我也得承认,大家其实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闪充、换电、自建超级充电网络。
这里我之前把油车长途稳定性说得太绝对了,后面想想,其实电车配套高速快充的布局越来越密集,特别是最近三年,大多数高速充电桩密度已经比拟加油站数量。单从地图看,你以为能把电车高速就坏的帽子扣死,很可能出乎意料。前提是你得不急着赶时间,接受途中休息。长途驾驶电车和油车,心态上就得不同。
小跑题一下,上周周末,我陪朋友去4S店看车,他们正争论是买油车还是电车,销售笑着说:你们这争论,跟咱们这里服务员争谁端盘子快似的。大家都要端好,这活都得干。这句话让我想笑,也挺有道理。服务好坏比车型好坏,也很重要。车辆用得舒服,维护起来省心,怎么都值。
你有没有发现,开油车的人特别喜欢拿发动机声音说事,车没发动机,开起来不带感,但开电车反倒嫌发动机很吵,还得定期换机油、修发动机。谁说谁对呢?其实这是一种惯差别,也跟用户心理有关。人对声音的依赖,某种程度像听歌,有些人喜欢摇滚,有些人爱听古典,没谁错。
我没细想过,电车党是不是因为少了发动机维护费用,心理上更觉得自己划算?但油车党心理安慰更多,觉得有发动机顶得住,维修更透明。就像买手机,有人喜欢苹果,有人觉得安卓便宜实用,一样的道理。
我想多问问你们,你们觉得自己那辆车最大的致命吸引力到底是什么?是那种开油车的沉稳,还是电车的省钱和环保?还是说……其实多数时候,买车就是买个心安?我观察到,很多人买车前压根没想明白这个点,只是被家人或者朋友一句电车未来的趋势或者油车可靠的话左右了。
提一句,刚才我翻了下相册,里面其实有不少车主的实拍照片,尤其是他们充电时长的截图,有人17分钟就能快充到80%,有人却因为地方偏远,找桩花了一个小时,这差距说明了什么?充电基础设施的不均衡,真就是阻碍电动车普及的不可忽视细节。
你说,现在的电车续航是否真能满足你偶尔的周末出游需求?或者,是不是还得先看自己所在城市的充电桩配置?毕竟再好的车,也得贴合你的生活节奏。
我觉得大家的争论大半是场社交游戏,也有情绪的发泄。有时候只要车能开,能顺利到家,既省心又省钱,咋就不能算是买车最大的目的呢?你说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