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伤的不是法拉利,而是宝骏,宝骏很早就已经发布没关注的车型

宝骏福利官在小米YU7发布会当天放出对比视频,直言两款车“说是一个妈生的我都信”!

这段火药味十足的喊话瞬间点燃舆论,却意外揭开一场残酷现实:当聚光灯打在小米与豪车品牌身上时,宝骏的困境远比法拉利们更值得深思。

相似的颜值,天差地别的命运。

最受伤的不是法拉利,而是宝骏,宝骏很早就已经发布没关注的车型-有驾

宝骏云海与小米YU7共享流线型车身与科技感前脸,但前者起售价仅10.98万,后者预计定位20万+市场。 更扎心的是,云海今年5月销量仅1003台,累计销量不足5000辆,而小米SU7单月销量已达2.8万台。 当小米用生态链撬动用户,宝骏却连“被看见”都成难题。

“性价比之王”为何无人问津?

宝骏享境以13.28万起售价堆出越级配置:5米车身、600km续航、全系FSD可变阻尼减振器、Nappa真皮座椅,甚至后排通风功能碾压小米SU7。 然而网友吐槽直击要害:“车是好车,但宝骏的品牌配不上这个价。 ”品牌形象被钉在“廉价”标签上,高端化努力沦为徒劳。

小米的底牌从来不是车,而是“生活方式霸权”。

用户下班前一句“打开空调”,回家即享清凉——这种米家生态的无缝衔接,让宝骏的“毛都没有”成为致命伤。 小米SU7座舱打通手机、家居、可穿戴设备,五屏联动构建“人车家”闭环。 当汽车变为智能生态入口,宝骏的硬件堆砌如同孤岛。

最受伤的不是法拉利,而是宝骏,宝骏很早就已经发布没关注的车型-有驾

流量战争:豪车刷屏,宝骏“不配被讨论”?

小米发布会后,舆论场充斥保时捷、法拉利对比话题,而宝骏的主动对比却被嘲讽“好意思蹭热度”。 品牌声量的断层折射出更残酷的规则:没有生态护城河和用户粘性,性价比在流量时代不堪一击。

最受伤的不是法拉利,而是宝骏,宝骏很早就已经发布没关注的车型-有驾

内耗与混乱:宝骏的自我消耗战。

从微型车KiWi EV、玩具属性悦也,到仓促上马的云海、享境,产品线互相倾轧:云朵与五菱缤果定位重叠,星光S与享境价格厮杀。 这种“什么火造什么”的策略,让品牌认知彻底模糊,最终陷入“无爆款、无口碑”的死循环。

技术承诺遭遇信任危机。

享境标榜的“灵眸智驾进阶版”宣称实现城市领航,实测却漏洞百出:红绿灯识别失误、复杂路口险撞公交。 宝骏过往的智驾“翻车史”让消费者技术信仰崩塌,配置平权沦为营销泡沫。

当小米用SU7 Ultra刷新纽北赛道纪录,以生态捆绑年轻用户;当问界在40-60万市场称王……宝骏在13万级的血战中,暴露的不仅是产品力的单薄,更是智能汽车时代“生态缺席者”的集体困境——输掉流量战争的人,连参赛资格都被抹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