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五秒内,仰望U8L鼎世版的2.0T双涡轮发动机就能把300多匹马力释放出来,涡轮声压低得让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开在高速公路上,实际上只是城市郊区的清晨。相信我,那种动力蓄势待发的感觉,跟开快车冲出弯道,好像都一样。
昨天我坐在试驾车上,司机指着仪表盘笑着说:你想听点’声音’的吸引力?这车的动力就是这样,随叫随到。他的话让我想起一个细节——整个阿拉伯市场上类似的豪华SUV都在追求快的感觉,尤其是油门踩下一半,立马就有那股纵横驰骋的即视感。
你会问:这个车用的不是常规的结构吗?我估算(体感)这车的车身比传统SUV要轻,大概降低了15%左右的自重(样本少,但是用比对的感觉说,轻得明显)。多亏用了全铝车架的设计,这个点说白了就像你的自行车车架用铝,既够轻,又够硬。
这个点一说,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难不成就靠这么点材料变化,就能改变整个安全性能?其实也不能说完全,但真心不过分。你航空航天用的铝材比汽车用的还要讲究,纤维渡过了那么多导线(没仔细想过,可能这句话不太对),能达到这种强度,换成用钢,大概多出个几百公斤,油耗岂不是更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是不是也在想,这全铝大车架的安全性是不是被夸大了?我也觉得不能单凭材料就全定性。设计上,仰望用了更科学的低压铸造工艺,这能把铝的细节处理得更均匀。还是得看整车的结构设计,比如钢性、吸能区等等。
从供应链角度讲,这种全铝车架是不是难搞?我猜他们找的材料和工艺一定很吃紧。国内供应链比国外要复杂点,主要集中在像哈弗、吉利那样的小众航空级铝材供应商。在海外——尤其在中东市场——,这个材料的成本可能更高一些,所以那边贵很多也是估算(体感,毕竟没有确切数据)。
而且,造出了全铝的车架,你会发现维修难度也变大。比如说,修补碰撞后的车架,要比钢的更复杂。修理工老张曾经跟我抱怨过:用钢的结构一撞就能稍微平整,但铝的,真得用专门设备调形,耗时又贵。
人为地讲一讲,仰望的研发团队像是在做个豪华版的航模——材料和技术都最大追求,一真真去考虑未来的安全底牌。这会不会让整车的成本和维护变得天价?我觉得,可能啦,但其实这个行业早就有人把豪华车当艺术品一样打造,成本其实是投资品牌形象的。
再说回技术上的黑科技——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云辇-P+悬架系统那块,真心让我佩服。它的液压调节能在瞬间把车身抬起200毫米。你想象一辆5.4米长的SUV在狭窄山路上,能折身变小,就像变魔术一样,这是个天生的空间魔术师。
你会不禁问:这个悬架系统是不是太复杂?会不会增加故障率?我猜(不确定)这个系统的零部件要比传统悬架多三四倍,尤其是液压和传感器的技术,比普通空气悬架复杂得多。
这也让我想到,虽然说技术越先进越牛,实际用下来,你会发现:复杂反而带来麻烦的可能性不低。比如说,昨晚跟修车工老李聊,他说:’这车的电子系统多得跟星空一样,坏一个,就得找半天原因。‘
这两天我试着观察邻居买的豪华SUV,他那车的故障率……算啦,都很贵,惯了。
说完这些,突然想到:这么豪华、这么高科技的车,在实际使用中是不是会被凡人用着用着就感觉真麻烦呢?毕竟,豪华的定义之一,还是用得顺手。
记得曾经有朋友说:车子太智能,其实不如简单粗暴省事。这句话让我琢磨——是不是我们未来会只想要个好用的车而不是一个科技炫耀的展览品?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那次在展厅,两个销售在聊车,旁边那台车的门缝都对齐得像贴纸一样。细节,其实我特别喜欢这种用心的设计细节,你有没有注意到,豪华车的门缝整齐得不像工艺品,更像是工艺品里的工艺品?
我在想,这些技术在未来还会不会日常化?液压悬架是不是也能会变成标准配置?或者——我还没细想过——可能就像智能手机的屏幕一样,越用越顺手,渐渐像空气一样,没了都不惯。
谁知道呢?未来的豪华车会变成什么模样,可能就是一块触感很好的金属,或者一块永远不用担心修的车架……还是说,那些复杂的东西终究会变得简单?这难题留给你考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