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之前说过,那些排得上号的大车企根本没把他们放眼里,那行,我自己造一个能进500强的出来。这话听着有点“赌气”,但你别说,还真让他们给整成了——赛力斯现在在中国车企市值榜上排第二,第一是比亚迪。这事儿搁几年前谁敢想?那时候赛力斯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传统车企,造过面包车,搞过摩托车,市场声量跟现在比差远了。
赛力斯能翻盘,说白了就是跟对了“大腿”,或者说找对了“搭子”。华为虽然自己不造车,但这几年在智能汽车领域砸了不少钱,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座舱,从自动驾驶到车机互联,技术攒了一箩筐。赛力斯呢,有现成的工厂、供应链和生产经验,俩一拍即合,搞出个“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甚至销售,赛力斯负责把图纸变成实车。这一招挺妙,既避开了华为亲自下场的政策限制,又把双方的优势都使出来了。
你看现在满大街跑的问界M5、M7,哪辆不是挂着华为的智能车机?以前消费者买电动车,要么冲续航,要么冲品牌,现在多了个“华为赋能”的标签,好多人愿意为这多掏腰包。问界刚上市那会儿,订单蹭蹭涨,门店里销售都忙不过来,甚至有车主说“开这车就图个华为的智能系统,比我手机还顺手”。这种市场认可,直接把赛力斯的市值给推上去了。前两年赛力斯市值才几百亿,现在稳稳站在1500亿往上,照这势头,等问界真能大规模出口,说不定真能冲到4000亿。
说到出口,这事儿其实挺有看头。以前中国电动车出口主要是低价走量,欧洲市场看不上,东南亚市场又竞争激烈。但问界不一样,它带着华为的技术背书,智能座舱能无缝连手机,辅助驾驶功能在同价位里算顶流,欧洲那帮讲究“科技感”的消费者说不定就吃这一套。最近听说赛力斯已经在跟欧洲经销商谈合作,德国、法国那边的测试场都跑过车了。要是真能在海外市场站住脚,那可不只是市值涨的事儿,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卖产品”到“卖技术”的一步大跨越。
不过话说回来,赛力斯能有今天,也不全是靠华为“输血”。这两年他们自己也没闲着,工厂升级了,品控抓严了,连售后服务网点都多了一倍。以前有人吐槽赛力斯的车“傻大笨粗”,现在再看问界的做工,内饰用料、底盘调校都上了好几个台阶。这说明合作不是“躺平”,而是传统车企借势转型的好机会——把别人的技术优势变成自己的产品力,再把产品力变成市场竞争力,这才是正经路子。
有人可能会问,华为为啥不自己造车?其实华为早说过,他们更想当“赋能者”而不是“主导者”。毕竟造车这事儿太烧钱,从建工厂到搞研发,没个千亿资金打底根本玩不转。跟赛力斯合作,既能控制成本,又能快速验证技术,等市场跑通了,华为的技术标准、供应链体系也就成了行业标准,这才是更长远的布局。就像当年华为做通信设备,先给运营商打工,再自己搞研发,最后成了5G规则的制定者,这套思路放在汽车行业也适用。
现在再看赛力斯,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没人瞧得上”的小厂了。他们车间里的机器人比以前多了一倍,研发团队里有不少从华为、特斯拉过来的工程师,连老板接受采访时都更有底气:“以前我们求着别人合作,现在别人找我们谈技术。”这种转变,其实就是中国车企崛起的一个缩影——以前靠性价比,现在靠技术;以前跟在别人后面跑,现在能和巨头平起平坐。
说到底,赛力斯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不光是因为市值涨了多少,更是因为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哪怕起点不高,只要找对路子,抓住机会,普通企业也能逆袭成行业标杆。华为给了它技术,它给了华为落地场景,俩互相成就,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